內容更新於 — 2023-06-18 00:38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看〔SPF〕與〔PA+號〕來挑防曬,〔SPF〕是〔可延緩曬傷〕的時間,〔PA+號〕則是〔可延緩曬黑〕的時間;〔SPF〕是全世界統一的UVB防曬係數,而〔PA+號〕則是【ISO 24442】採納日本的檢測方式,所制定的UVA防曬標示,無論是〔SPF〕或〔PA+號〕,都屬於〔人體測試in vivo〕。©温唯|miriammibao
不過呢,這幾年我們的衛福部也增加了英國的【Boots Star Rating】星星標示〔★★★~★★★★★〕,這是屬於〔薄膜測試in vitro〕,因為檢測的成本較低,有許多新興品牌會採用。
另外,有一些歐洲的防曬會標示〔UVA logo〕或〔PPD係數〕,美國則是會標示〔Broad Spectrum SPF XX〕。©温唯|miriammibao
除了〔SPF〕是UVB防曬標示之外,其他都是UVA防曬標示,這麼多與〔預防曬黑〕相關的UVA防曬標示,它們之間到底有沒有關聯?哪一種比較厲害?能不能換算?要怎麼選?這麼多的問題,不如先了解這些防曬係數的歷史,以及檢測方式的差異吧!©温唯|miriammibao
-
UVB|預防曬傷
UVA|預防曬黑
預防UVA本身就是相當棘手的事,然後,發明了這麼多的防曬係數,我只能說,還是〔人體測試in vivo的PPD係數〕最實在,其他都像是作秀一樣,霧裏看花!
怎麼說呢?
反正防曬乳都會流失,終究是2小時就得補擦一次,真的需要執著於〔PPD係數〕嗎?
我說:就算無法抵抗2小時就得補擦一次的命運,我也要知道防曬乳能夠〔延緩曬黑的最終時間〕,不然怎麼知道誰比較厲害!
防曬 | 標示 | 檢測光源 | 檢測方式 | 檢測規範 |
---|---|---|---|---|
SPF XX | UVB | 人體in vivo | ISO24444 | |
薄膜in vitro | 測試中 | |||
PPD | UVA | 人體in vivo | 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 | |
PA | UVA | 人體in vivo | ISO24442 | |
CW數值 | UVB+UVA | 薄膜in vitro | Critical Wavelength | |
Broad Spectrum | UVB+UVA | 薄膜in vitro | Critical Wavelength | |
Boots Star Rating | UVB+UVA | 薄膜in vitro | Boots Star Rating | |
UVAPF | UVB+UVA | 薄膜in vitro | Colopa PPD | |
UVA logo | UVA | 薄膜in vitro | ISO24443 |
比起曬傷來說,曬黑這回事被發現的比較晚,再加上各國的檢測方式又眾說紛紜,防曬係數更是五花八門… …會有這樣懸殊的差異,都顯示出UVA防禦的困難度!©温唯|miriammibao
年代 | 檢測方式 |
---|---|
1980 | ▬Transmission〔薄膜測試in vitro〕▬ |
★澳洲☞澳洲是紫外線暴露較嚴重的地區,於是,在1980年代,就開始重視UVA所造成的皮膚問題,並且研發了〔Transmission〕這種〔薄膜測試in vitro〕方式,透過計算防曬產品在UVA波長320nm~360nm之間的傳輸率,是最早發展UVA防禦措施的地區;直到2010之後才改成採用後面會介紹的〔ISO 24443〕。 | |
▬Critical Wavelength與UVA/UVB ratio〔都是薄膜測試in vitro〕▬ | |
英國University of Newcastle的榮譽教授Brian Diffey提出〔Critical Wavelength〕與〔UVA/UVB ratio〕這2種〔薄膜測試in vitro〕,用來評估防曬產品UVA防禦效果。比較需要注意的是,〔Critical Wavelength〕與〔UVA/UVB ratio〕這2種〔薄膜測試in vitro〕需要同時進行,才能作出相對較可靠的評估。 | |
★英國☞這2種〔薄膜測試in vitro〕方式,率先獲得英國的認可並且採用;直到1990年代,才又改良成後面會介紹的的〔Boots Star Rating〕。 | |
★歐盟與美國☞ 直到了20世紀初期才陸續採用這2種〔薄膜測試in vitro〕,並且各自又發展出〔DIN 67502〕、〔COLIPA PPD〕與〔Broad Spectrum〕的UVA〔體外測試in vitro〕,這些後面會詳細說明。 | |
1990 | ▬IPD〔人體測試in vivo〕▬ |
★美國☞美國在1990年代也開始重視UVA防禦的問題了,IPD是第一個〔人體測試in vivo〕的UVA檢測方式。這個是檢測防曬乳能夠延緩皮膚變黑的時間,但是,它存在著重大瑕疵,所以也被美國淘汰了。 | |
▬PPD與PA〔都是人體測試in vivo〕▬ | |
★歐盟☞和〔IPD〕一樣,〔PPD〕也是UVA〔人體測試in vivo〕;但是,檢測方式很不一樣,因為〔IPD〕是檢測〔立即性〕的變黑反應,而〔PPD〕則是檢測〔持久性〕的變黑反應,檢測的時間拉長了,就能夠觀察UVA對皮膚傷害的長期影響,也算是解決了〔IPD〕的瑕疵。於是,〔PPD〕便成為主流的UVA〔人體測試in vivo〕,直到2010為止,因為之後又有另外一場UVA檢測的大變革☞後面會介紹的ISO 24443〔薄膜測試in vitro〕。 | |
★日本☞大家所熟悉的〔PA〕,也是透過〔PPD〕的檢測而來;只不過日本硬是要發明自己的一套標示方式。所以才會說〔PPD〕標示與〔PA+號〕彼此之間是可以換算的;而台灣也採納了與日本相同的檢測方式與防曬標示,也就是我們最常見的〔+~++++〕。 | |
▬Boots Star Rating〔薄膜測試in vitro〕▬ | |
★英國☞Boots Star Rating其實就是從前面所提到的〔UVA/UVB ratio〕演變而來的,一樣屬於UVA〔薄膜測試in vitro〕,是由大家所熟悉的英國藥妝品牌〔Boots Company〕改良Brian Diffey教授提出的〔UVA/UVB ratio〕所制定出來的。目前台灣也將Boots Star Rating納入〔薄膜測試in vitro〕的防曬標示規範中。 | |
2000 | ▬DIN 67502〔薄膜測試in vitro〕▬ |
★歐盟☞DIN 67502是德國於2005年所提出的UVA〔薄膜測試in vitro〕。因為〔Critical Wavelength〕、〔Broad Spectrum〕、甚至是〔Boots Star Rating〕,這些〔薄膜測試in vitro〕與〔人體測試in vivo〕存在相當大的誤差;所以,DIN 67502的方式則是透過〔PPD〕與〔SPF〕的檢測數據進行校正,大幅降低這些〔薄膜測試in vitro〕實際誤差;於是,也被歐盟體系的國家所採用,為之後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ISO 24443〕打下了重大的基礎。 | |
▬COLIPA PPD〔薄膜測試in vitro〕 | |
★歐盟☞這是歐盟繼德國提出〔DIN 67502〕之後,所提出的UVA〔薄膜測試in vitro〕。除了透過〔PPD〕與〔SPF〕的檢測數據進行校正之外,也需要測量〔Critical Wavelength〕與〔UVAPF/SPF ratio〕,為〔薄膜測試in vitro〕建立了一套最完整、更精準,且能夠被反覆驗證的檢測方式,同時也催生了〔ISO 24443〕,並且被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所採納。 | |
2010 | ▬ISO 24442〔人體測試in vivo〕▬ |
★ISO☞考量到黃種皮膚與白人皮膚之間,對於UVA曬黑反應的差異,於是,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於2011年採納了日本提出的〔人體測試in vivo〕,能夠全面反映出不同膚色人種的曬黑反應,制定了一套國際間能夠共同使用的UVA〔人體測試in vivo〕。大多數ISO成員國都採用這套標準,台灣也接受這套檢測方式作為UVA檢測的審查標準,但是仍沿用日本的〔PA〕標示。 | |
▬ISO 24443〔薄膜測試in vitro〕▬ | |
★ISO☞至於〔薄膜測試in vitro〕嘛,腳步也從未停過。繼DIN 67502與COLIPA PPD的重大貢獻之後,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於2012年整合了這二種檢測方法,制定出一套UVA〔薄膜測試in vitro〕。大多數ISO成員國都採用這套標準,符合檢驗標準的產品可獲得〔UVA圈圈logo〕的標示。 |
前面介紹了歷年來世界各國所研發的故種UVA檢測方式,大致上可區分為〔人體測試in vivo〕與〔薄膜測試in vitro〕這二種。©温唯|miriammibao
人體測試〔in vivo〕☞費用很高、時間成本也很高。©温唯|miriammibao
薄膜測試〔in vitro〕☞費用較便宜,也比較省時,但是每一次的檢測數據誤差值較大,此外,往往無法反應出實際在人體皮膚上使用的效果。©温唯|miriammibao
就是在人體上塗抹防曬乳,接著使用紫外光源照射指定的時間,再觀察皮膚曬傷或變黑與結果。©温唯|miriammibao
就是用類似人皮的特殊膠膜來取代人類的皮膚,將防曬乳放在膠膜上,再用紫外光源照射,接著用儀器檢測紫外光源在薄膜上面的穿透率,最後再電腦計算出防曬乳的防禦力。©温唯|miriammibao
人體測試的缺點就是薄膜測試的優點!
這是最沒有問題的防曬檢測與標示!
因為曬傷的反應時間很短,即使是〔人體測試in vivo〕,檢測的流程並不會像UVA檢測那樣費時耗力,所以,大多數國家目前還是普遍採用〔人體測試in vivo〕來檢測SPF係數。©温唯|miriammibao
最早是由奧地利的化學家Franz Greiter,於1946年研發的一種能夠預防曬傷的防曬霜〔GletscherCrème〕,這可以說是現代防曬霜的第一種雛形,SPF數值則是為2。©温唯|miriammibao
隨後,Franz Greiter改進前人的計算方式,於1974年提出了SPF〔sun protection factor〕的計算方式,而這個計算方式就是沿用至今的SPF〔sun protection factor〕,用來評估防曬乳能夠延長紫外線UVB造成的曬傷反應的時間。©温唯|miriammibao
〔SPF1〕代表著能夠延緩10分鐘的曬紅、曬傷的時間,以下可自行類推:
澳洲輻射防護與核能安全局的網站上有實測的數字
即使「SPF」是國際統一的UVB防禦標示,但是,世界各國對於SPF的上限規範也不盡相同!
總結來說,SPF50的產品,能防禦UVB的總量只比SPF15的產品多了4.7%,於是美國FDA將SPF係數上限定為〔SPF30〕,以減輕防曬乳對皮膚的負擔。
英國是最早開始進行SPF薄膜測試的國家,也就是Brian Diffey教授所提出的〔UVA/UVB≥0.3〕,這其中的UVB就是經由〔薄膜測試in vitro〕所得到的。©温唯|miriammibao
以至於後來的【Boots Star Rating】,〔UVA/UVB≥0.6〕裡面的UVB,也是薄膜測試。
沒錯!【Boots Star Rating】是完完全全的薄膜測試,透過特殊膠膜測試UVA與UVB的防禦比數,作為UVA防曬指標。©温唯|miriammibao它只是UVA防曬指標,不是UVA防曬係數唷!(後面也會詳細說明)
回到SPF,大多數的國家都是人體測試,只有少數國家,比如說英國,採用薄膜測試;然而,以目前的檢測方式來說,人體與薄膜測試的誤差值頗大,可能會相差到5倍甚至是10倍!©温唯|miriammibao
可是,這和我們又有何干?
當然有關係了,因為台灣的法規規定SPF標示只接受人體測試的報告,但是,在UVA防曬標示中,卻也接受【Boots Star Rating】薄膜測試的的報告。
於是,當一個防曬產乳標示著〔SPF50+ ★★★〕,很多人就會自作聰明地想要以〔UVA/50≥0.6〕的公式計算出UVA的防曬係數?
就因為★★★代表著〔UVA/UVB≥0.6〕嗎?
這是錯誤的!
因為在台灣,SPF標示是人體測試,而【BOOTS STAR RATING】是薄膜測試,當然無法這樣換算囉!
因為人體測試的SPF≠體外測試的UVB!
除了考量赫爾辛基人道宣言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省時又省錢,如果能夠解決與人體測試誤差值的問題,想必很快就會被國際間所採用!©温唯|miriammibao
Cosmetics Europe已開發出一種SPF薄膜測試的檢測方法,這個方法經過長達10年的研究,通過3家機構盲測24款產品以確定這個方法能夠具有良好的重複性與結果再現性,最重要的是大幅度增加了與人體測試結果的關聯性!這個方法在2018年11月已提交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審議中,相信不久的將來,可以替代ISO24444人體測試的SPF體外測試。©温唯|miriammibao
國際間對於UVA傷害的重視與發展比較晚,大約是從1980年代開始,英國與澳洲各自發展出一套檢測方案,接著才是美國、歐盟與日本。©温唯|miriammibao
最麻煩的是,截至目前為止,這些UVA傷害的檢測方式與防曬係數還無法完全統一,就如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有【PA+號】、【★★標示】、【UVA圈圈】標示等等……
其實,這些UVA防禦指標也不斷改良中,發展到目前最新的【UVA logo】與【UVAPF】,已將過去所有必須考量的項目也納入檢測規範中,目的是為了降低人體測試與薄膜測試之間的結果差異。©温唯|miriammibao
目前常見的7種UVA防曬標示,按照檢測的類型,可區分成以下4大類型:
(點擊文字可快速跳查)
這是由The European Commission (EC)所提出的UVA檢測方法。©温唯|miriammibao
將UVA〔320~400 nm〕光源同時照射有塗防曬乳與未塗防曬乳的皮膚,每2個小時觀察皮膚的〔紅斑〕與〔變黑〕情況,並且持續24小時;接著,再繼續測試與觀察,在不同強度的UVA光源下,皮膚產生〔紅斑〕與〔變黑〕反應的時間。
具有良好的重複性與再現性〔Gauge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GR&R〕,是相當可靠的UVA檢測方式。©温唯|miriammibao
它的優勢在於照射4小時後的結果,仍然可以保持數據的一致性,有助於檢測防曬乳在夏天中午曝曬40分鐘之後的UVA防禦力,不會受到容易光敏〔photosensitization〕降解而影響實驗數據;此外,透過PPD的檢測方式,也證實了Octocrylene能夠作為Avobenzone的光穩定劑↗〔photostabilizer〕。©温唯|miriammibao
以數值表示可延緩10倍的〔曬黑〕分鐘數
※〔PPD2~4〕代表能夠延緩曬黑時間達20~40分鐘
※〔PPD4~8〕代表能夠延緩曬黑時間達40~80分鐘
※〔PPD8~16〕代表能夠延緩曬黑時間達80~160分鐘
※〔PPD16+〕代表能夠延緩曬黑時間達160分鐘以上
PPD數值當然是越高越好,到底要多高才能有效預防曬黑呢?
如果是為了避免防曬乳流失,必須2個小時補擦一次防曬來說的話,那至少也得要〔PPD 12〕吧!
從延緩曬黑時間類推,〔PPD30〕的防曬產品似乎可以延緩5個小時的不曬黑保護,聽起來的確很不錯!©温唯|miriammibao
但是呢,實際上還需要考慮防曬乳的流失程度,比如說流汗、脫妝、觸碰脫落…,都會中斷有效防禦力,還是得補擦防曬。
其實温唯看過〔PPD65〕的防曬乳唷!是一支台灣沒有引進的防曬☞Uriage BARIÉSUN XP CREAM SPF50+。©温唯|miriammibao
理論上應該要可以延緩曬黑時間達650分鐘,當然,前提是不流失、不脫落!
〔PPD數值〕一直是比較精準又可靠的UVA防曬標示。©温唯|miriammibao
但是,這20年來,考量到成本效益與人道因素,UVA的〔薄膜測試in vitro〕可說是蓬勃發展,這也使得〔PPD檢測〕逐漸式微,很少能在產品的正面包裝上看到明顯的〔PPD係數〕囉!©温唯|miriammibao
不過,市面上仍有一些歐洲的防曬乳做過〔PPD檢測〕,這些防曬乳會將〔PPD數值〕標示在包裝上比較不明顯的地方,比如說外盒的側面或背面。©温唯|miriammibao
大家不妨留意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隱身在某個角落的〔PPD係數〕,比如說,貝膚黛瑪倍護水潤防曬乳就有哦!©温唯|miriammibao
另外,理膚寶水的防曬則是在官網會提供〔PPD係數〕。
檢測方式和〔PPD〕大同小異,最大的差異在於它是針對了亞洲人比較常見的II、III、IV這3種類型的皮膚顏色進行測試,更貼近黃種皮膚的檢測結果。©温唯|miriammibao
以〔PA+號〕表示能夠延緩曬黑的分鐘數
⌘〔PA +〕=〔PPD2~4〕代表能夠延緩曬黑時間達20~40分鐘
⌘〔PA ++〕=〔PPD4~8〕代表能夠延緩曬黑時間達40~80分鐘
⌘〔PA +++〕=〔PPD8~16〕代表能夠延緩曬黑時間達80~160分鐘
⌘〔PA ++++〕=〔PPD16以上〕代表能夠延緩曬黑時間達160分鐘以上
PA係數 | PPD係數 | 延緩曬黑時間 | 光穩定性 | 防禦UVA總量 |
---|---|---|---|---|
PA+ | PPD 2~4 | 20~40分鐘 | X | X |
PA++ | PPD 4~8 | 40~80分鐘 | X | 0.87 |
PA+++ | PPD 8~16 | 80~160分鐘 | X | 0.9 |
PA++++ | PPD 16~ | 160分鐘~ | X | 0.93 |
無 | PPD 20~ | 200分鐘~ | X | 0.95 |
無 | PPD 24~ | 240分鐘~ | V | 0.95 |
無 | PPD 30~ | 300分鐘~ | V | 0.96 |
無 | PPD50~ | 500分鐘~ | V | 0.97 |
到底要幾個+號才夠呢?
和〔PPD係數〕的邏輯一樣!
不過呢,這裡有Bug,雖然說〔PPD 12〕=〔PA+++〕,但是,〔PA+++〕也可以等於〔PPD 8〕呀;那萬一這個〔PA+++〕其實是〔PPD 8〕的話,那不就只能撐80分鐘了?
結論就是,2個小時補擦一次的話,那還是〔PA ++++〕吧!
如果要找尋高UVA防禦力的產品,〔PPD係數〕比〔PA+號〕還要更有參考價值!
怎麼說呢?
就拿理膚寶水的防曬來說好了,一個是安得利系列,另一個是全護系列,官網上都有標示〔PPD係數〕:
安得利清爽極效夏卡防曬液☞它是〔PPD 46.6〕
全護清爽防曬亮白乳☞它是〔PPD 18.1〕
〔PPD係數〕差很多對吧!天差地遠吧!
但是!
這二瓶的〔PA係數〕都只能標示〔PA ++++〕….
呵呵…
只看〔PA係數〕根本霧裡看花!
所幸理膚寶水還有提供〔PPD係數〕,可以區分出UVA防禦力
那沒有〔PPD係數〕的防曬乳怎麼辦?只標示〔PA ++++〕到底又代表什麼?
既然不給〔PPD係數〕,那我就直接當你是〔PPD 16〕囉!
接下來就都是〔薄膜測試in vitro〕囉!
檢測出來的數值是可覆蓋波長的廣度。
防曬乳能夠有效覆蓋的最長波長,就是關鍵波長〔Critical Wavelength〕,也就是〔CW數值〕。©温唯|miriammibao
會進入到地表的紫外線包含UVB與UVA,UVA又包含UVAII與UVAI。
※UVB的波長為280nm~320nm
※UVAII的波長為320nm~340nm
※UVAI的波長為340nm~400nm
大家有看出什麼端倪了嗎?
答案是☞UVAI的波長是最長的!
而且,不僅如此,還有:
結論就是☞UVAI最難防禦!
也就是說,假設防曬乳的〔可覆蓋波長越長〕,防禦力也會比較好。
這是最早的UVA檢測方式,大約在上個世紀末,由英國 University of Newcastle的榮譽教授Brian Diffey率先提出,使用特殊膠膜代替人體皮膚做〔薄膜測試in vitro〕。©温唯|miriammibao
方法是將防曬乳塗在特殊的薄膜〔3M™ Transpore™或PMMA substrate〕上面,再用儀器檢測每一個波段〔290~400nm〕的紫外線穿透率;接著再計算出X軸(覆蓋波長〔Wavelength〕)與Y軸(紫外線穿透率〔extinction〕)之間,所圍出面積的90%作為臨界線,就是覆蓋波長的臨界值〔Critical Wavelength〕,也就是關鍵波長〔CW數值〕。©温唯|miriammibao
比如說〔CW=370nm〕
嗯!
〔CW=370nm〕的確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它代表者防曬乳能夠覆蓋到最長波長的安全數值;雖然說是安全數值,但是,真的安全嗎?
未必!
因為〔CW值〕是UVA防禦力檢測的其中一個環節,它只是過程,不是結果!©温唯|miriammibao
假設某一款防曬乳,它甚至能夠覆蓋到400nm的波長,經過檢測並且計算出可安全覆蓋的CW數值=380nm,看起來似乎很不錯。 ©温唯|miriammibao
但是,是否還忽略了另一個重大要素呢?
就是防禦力,也就是Y軸的消光係數(紫外線穿透率)!
就算它的X軸能夠覆蓋到400nm,一旦它的Y軸(防禦力)平均都很低,就像是永遠無法塗好塗滿的防曬,一樣還是會曬傷或曬黑!©温唯|miriammibao
光看〔CW數值〕是完全無法判斷防曬乳的防禦力!
打個比方好了,假設:
A防曬的防禦力是〔PPD 10〕
B防曬的防禦力是〔PPD 20〕
雖然,
防禦力明顯是B>A,
但是,
它們二者都有可能獲得相同的〔CW數值〕唷!
怎樣的防禦力才能高,那就得仰仗防曬成分的種類與濃度囉↗!
美國FDA在2011為防曬乳的標示增加了【Broad Spectrum SPF】的規範,採用〔Critical Wavelength〕作為UVA防禦力的評估表準。©温唯|miriammibao
就是採用前面提過的〔Critical Wavelength〕檢測法。
只要同時滿足〔SPF≥15〕以上+〔CW≥370nm〕,就能標示為【Broad Spectrum SPF XX】,其中,〔SPF xx〕就是〔SPF係數〕。©温唯|miriammibao
比如說:
※〔Broad Spectrum SPF 15〕☞代表防曬乳可延緩曬傷時間達150分鐘,並且足以減少UVA傷害
※〔Broad Spectrum SPF 30〕☞代表防曬乳可延緩曬傷時間達300分鐘,並且足以減少UVA傷害
太可笑了!
看到美國FDA的防曬規範,我也只能呵呵了…
嗯!
就聊這個【Broad Spectrum SPF XX】
後面的〔SPF xx〕本身沒問題,就是〔人體測試in vivo〕的〔SPF係數〕,〔SPF 15〕的確能緩曬傷時間達150分鐘,〔SPF 30〕也能緩曬傷時間達300分鐘。©温唯|miriammibao
問題就出在〔Broad Spectrum〕!
首先,〔Broad Spectrum〕的檢測方式就是〔Critical Wavelength〕的檢測法,所得到的結果就是〔CW數值〕;前面也提過〔CW數值〕不是UVA防禦力,既然沒有UVA防禦力,要如何證明【足以減少UVA傷害】呢?©温唯|miriammibao
呵呵…
Boots Star Rating是英國的Boots Company改良Brian Diffey教授的〔UVA/UVB Ratio〕,制定出一套全國統一的規範。©温唯|miriammibao
而這個Boots Company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英國連鎖藥妝品牌Boots。
將定量的防曬乳,塗覆在特殊的薄膜〔PMMA substrate〕上,接著透過〔Critical Wavelength〕檢測法測量紫外線光源在290nm~400nm的穿透率;最後,再計算出UVA與UVB的穿透率的比數。©温唯|miriammibao
其實就是就是將Brian Diffey教授的【Critical Wavelength】與【UVA/UVB Ratio】合併使用;差別在於防曬乳用量以及指定了薄膜的材質。©温唯|miriammibao
此外,因為多了這個〔UVA/UVB Ratio〕,能夠改善〔Critical Wavelength〕的其中一個缺點☞檢測範圍包含UVB的波長,容易讓許多UVB防禦力較高的防曬乳也能輕鬆獲得〔CW≥370nm〕。©温唯|miriammibao
(前面提過,回去看看嗎?)
〔UVA+★★★~★★★★★〕,最少三顆星星,也就是說,只要UVA/UVB≥0.6(UVA的穿透率除以UVB的穿透率),就可以獲得3顆星星〔★★★〕,並且加上UVA。©温唯|miriammibao
※〔★★★〕☞UVA/UVB=0.6~0.79,代表UVA的防禦力是UVB的〔60%~79%〕
※〔★★★★〕☞UVA/UVB=0.8~0.89,代表UVA的防禦力是UVB的〔80%~89%〕
※〔★★★★★〕☞UVA/UVB≥0.9,代表UVA的防禦力是UVB的〔90%~100%〕
UVA/UVB﹤0.6的防曬乳沒有星星,也不能加上UVA。
整體來說,多了〔UVA/UVB Ratio〕,當然是比美國FDA的【Broad Spectrum SPF XX】還要更有用一點,但也只有一點!©温唯|miriammibao
就是說,也就只改善了〔Critical Wavelength〕的其中一個缺點,可是,還有其他三個缺點呀!
既然〔薄膜測試in vitro〕的數據無法反映出皮膚實際使用的效果,那最下下策就是,在檢測的過程中,透過〔人體測試in vivo〕的數據校正,獲得的結果不就能反映出在皮膚上使用的效果囉!©温唯|miriammibao
是的,這是COLIPA〔European Cosmetics Trade Association〕所提出的檢測方案,也就是【COLIPA PPD】,可說是【UVA logo】的前身。
European Cosmetics Trade Association所提出的【COLIPA PPD檢測方式】,已經被ISO國際標準組織所採納,並且於2012年制定了〔ISO:24443〕,作為UVA〔薄膜測試in vitro〕的檢測標準。©温唯|miriammibao
一樣是合併【Critical Wavelength】與【UVA/UVB Ratio】這二種〔薄膜測試in vitro〕,只要滿足〔CW≥370nm〕+〔UVAPF/SPF≥0.3〕這二個條件,就算是符合UVA防禦的標準。©温唯|miriammibao
與【Boots Star Rating】最大的差異在於☞檢測過程中需要校正與〔人體測試in vivo〕的誤差值,如此一來,便能反映出皮膚實際使用的效果。
【COLIPA PPD】與【ISO 24443】的薄膜測試過程中,的確會產生【UVAPF】與【SPF】;但是,這裡的【UVAPF】以及【SPF】是薄膜測試,與〔人體測試in vivo〕的【PPD係數】以及【SPF係數】完全不相干哦!
這是薄膜測試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目的是為了計算【UVAPF/SPF≥0.3】,就像是【Boots Star Rating】檢測過程中所使用的【UVA/UVB≥0.6】,並不是人體測試的防曬係數哦!
不曉得大家是否有發現,【COLIPA PPD】與【ISO 24443】採用的是【UVAPF/SPF≥0.3】,而【Boots Star Rating】採用的是【UVA/UVB≥0.6】?
其實檢測的過程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Critical Wavelength】檢測法,最大的差異就是〔計算標準〕:
是的,【Boots Star Rating】的標準比較嚴格唷!
【COLIPA PPD】與【ISO 24443】改良了【Critical Wavelength】與【Boots Star Rating】的缺點,是目前〔薄膜測試in vitro〕中比較具有參考價值的檢測方式:
就只有一個這樣的logo,而這個logo就代表具有UVA防禦力!©温唯|miriammibao
許多ISO成員國已經採用【ISO 24443】標準,將符合標準的防曬乳標示〔UVA logo〕。
呵呵…
是呀,每個符合標準的防曬乳都標示同樣的符號,這樣是要如何比較防禦力啦!
就好比〔PPD 20〕與〔PPD 40〕的防曬乳都只能標示成〔PA ++++〕一樣,我怎麼知道買到的到底是〔PPD 20〕還是〔PPD 40〕,或者是只有〔PPD 16〕?
雖然說,從【Critical Wavelength】發展到【Boots Star Rating】,充滿了許多問題;但是,【COLIPA PPD】與【ISO 24443】已經將UVA〔薄膜測試in vitro〕帶領到更準確也更可靠境界,可說是相當有價值的進步;然而,卻在【UVA防曬標示】上選擇走回頭路…©温唯|miriammibao
既然在檢測過程中,也會出現一個〔薄膜測試in vitro〕的UVAPF,而這個〔UVAPF係數〕就是UVA防禦力;雖然與〔人體測試in vivo〕的〔PPD係數〕天差地別,但是,既然想要逐漸往〔薄膜測試in vitro〕發展,的確是可以考慮將〔UVAPF係數〕取代〔PPD係數〕,重新建立一套UVA防曬係數的標準。©温唯|miriammibao
比如說,以往〔人體測試in vivo〕中,我們大概知道【PPD 20】是一個能夠良好防禦UVA的標準。©温唯|miriammibao
假設,換成〔薄膜測試in vitro〕的【UVAPF係數】,並且在檢測過程中,不斷與〔人體測試in vivo〕的數據校正,最後得到的UVA防禦力可能是【UVAPF 40】。©温唯|miriammibao
雖然在同一支產品中,人體測試的〔PPD係數〕是〔PPD 20】,而薄膜測試的【UVAPF係數】是【UVAPF 40】,但是,只要重新建立起〔薄膜測試in vitro〕的【UVAPF係數】標準,我們還是可以統一按照〔薄膜測試in vitro〕的【UVAPF係數】去比較不同防曬乳之間的UVA防禦力。©温唯|miriammibao
以下是我瞎猜的啦!
因為目前的【SPF係數】還是以〔人體測試in vivo〕為主,若是將〔薄膜測試in vitro〕所獲得的〔UVAPF係數〕拿來當作UVA防曬係數,想必會造成各種混亂吧?©温唯|miriammibao
就拿下面二個案例來解釋吧:
想像一下:
如果有一款防曬標示為〔SPF 50 / UVAPF 50〕,
但是,
〔SPF 50〕是人體測試,
而〔UVAPF 50〕則是薄膜測試,
這樣是不是會讓消費者誤以為這支防曬的UVB與UVA的防禦力一樣呢?
這是有可能的哦!
因為人體檢測的UVA防禦力可能只有〔PPD 25〕,就是說雖然薄膜測試是〔UVAPF 50〕,但是人體測試只有〔PPD 25〕,
所以,
人體檢測的UVA防禦力只有UVB的一半而已哦!©温唯|miriammibao
再來,假設:
※A防曬標示為〔SPF 50 / UVAPF 50〕
※B防曬標示為〔SPF 50 / PPD 25〕
.
乍看之下,
UVAPF 50>PPD 25?是不是容易讓人以為A防曬的UVA防禦力比較強?
錯嗎? 也不一定!
對嗎? 也未必!
.
怎麼說呢?
真實的答案是:
有比較就有輸贏,如果每個品牌的防曬都爭先恐後地往人體測試的〔PPD 50〕或薄膜測試的〔UVAPF 100〕發展,對消費者來說,當然很棒,選擇特多!©温唯|miriammibao
但是,對於既得利益者來說,就不是那回事了!
比如說,生產UVB防曬成分的業者、以及UVA防禦力較差的業者、與政府有各種商業掛鉤的業者、無法生產高UVA防禦力的業者…等等 好多人都要少賺了!©温唯|miriammibao
即使很黑暗,但我始終相信所有的法規都難免商業考量,最噁心的就是美國FDA了….©温唯|miriammibao
✘始終無法讓BASF所生產的高UVA防曬成分在美國上市
✘將【SPF係數】限制最高只能〔SPF 30〕
✘不斷鼓吹〔SPF 30〕也能有效防禦UVA
太多令人作噁的規定,說不切實際太委婉了,根本是睜眼瞎話!
比起美國FDA,我會更採信歐盟的規範,也期待歐盟能夠有更進階的發展!
雖然UVA防曬標示還是無法盡善盡美,我們能取得的訊息就那些…
我通常不會完全相信單一個UVA防曬標示,因為台灣在防曬檢測與審查的規定還很鬆散,許多【PA標示】都與實際不符。©温唯|miriammibao
如果可以,最好能夠同時參考2~3個以上的【UVA防曬標示】,比如說【PA係數】+【UVA logo】,或者是【PA係數】+【CW數值】,甚至是【PPD係數】+【UVA logo】。©温唯|miriammibao
最好同時掌握一個UVA〔薄膜測試in vitro〕+一個UVA〔人體測試in vivo〕。
所幸,台灣的衛福部比其他國家更強的地方在於☞我們要標示防曬成分的濃度唷!(讚讚讚)
除了參考防曬標示以外,防曬成分的濃度↗也是值得參考的重要資訊唷!©温唯|miriammibao
防曬係數與檢測方式就介紹到這裡囉!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在下方的留言板提出討論唷!
Copyright ©miriamm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Designed by MiriamMibao温唯 Since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