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更新於 — 2023-07-21 16:16
你還在看〖SPF〗或〖PA〗標示挑防曬嗎?你知道其實市面上有許多標示為〖SPF50〗或〖PA++++〗的防曬產品未必能夠有效地防禦曬黑和光老化嗎?大家要明白的是,紫外線中最難防禦的其實是UVA射線中的UVA1,然而,以目前常見的〖SPF〗和〖PA〗標示來說,不一定就具有真實有效的〖UVA1〗防禦力,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的防曬產品無法有效預防曬黑與光老化的秘密。
〖SPF〗是各國都採用的防曬標示,但是它是針對紫外線 UVB 的防禦指數;那 UVA 的防曬標示呢?有很多,日本、英國、美國、歐盟…都有提出不同 UVA 防曬標示,不是只有大家最常見的〖PA〗而已!而這麼多的UVA防曬標示,到底又代表了什麼意義?防禦力又有什麼區別?也是本篇文章會詳細說明的!
能夠到達地表的紫外線可以分成 UVB 與 UVA,但是,UVB 的總量只占5%,而 UVA 的總量卻占了95%,此外,真正最難防禦的其實是 UVA!如果想要防禦 UVA,不能只看〖SPF〗標示,因為〖SPF〗是延緩〖曬傷〗的指數,也就是防禦 UVB 的指數!
就是大家最熟悉的〖SPF〗,因為 UVB 主要是造成〔曬傷〕,而 SPF 就是測量防曬乳能夠延緩曬傷的時間所測量的數值。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預防的是〔曬黑〕的話,單看〖SPF〗是無效的哦!
防曬係數 | SPF15+ | SPF30+ | SPF50+ |
---|---|---|---|
延緩曬傷時間 | 150分鐘 | 300分鐘 | 500分鐘 |
防禦UVB總量 | 93.30% | 96.70% | 0.98 |
其實美國 FDA 認為 SPF15 就能夠有效防禦 UVB,並且將 SPF 規定了上限為〔SPF30〕。當然,UVB 是非常容易防禦的,畢竟它的穿透力低,總量又只有5%,其實只需要穿戴不透光的衣物就可以防禦,在其他原因(比如說流汗、外力脫落...)可能造成防曬乳流失的情況之外,2小時~5小時補擦一次防曬,美國 FDA 的規定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妨礙。
不過,實際的情況是這樣的,台灣並沒有複驗防曬係數報告的專門單位!這樣的隱憂則是,當防曬乳要上市前,當然要通過衛福部食藥署的審核,審核的內容也包含了防曬係數的檢驗報告,只要檢驗報告符合規定程序,就能夠上市。
但是,問題來了,台灣並沒有官方認證的單位去複驗業者所提供的防曬係數檢驗報告,那麼,防曬係數到底真實如何,根本沒人把關,只能靠其他單位偶爾的抽驗來抓。
因此,防曬產品業者的誠信在台灣似乎還未受到相對嚴格的檢驗,防曬標示與實際抽驗的結果不相符的案例仍是層出不窮。如果說,相關單位一直無法重視防曬係數標示不實的情況,似乎直接選擇〔SPF50〕的防曬產品,對於預防曬傷來說,是目前台灣消費者能夠自保的做法了。
直接選〔SPF50〕的防曬乳來預防UVB的傷害,總是能保有較多的本錢應付防曬係數檢驗的誤差值甚至是標示不實,不曉得大家會如何選呢?
能夠到達地表的紫外線中,UVA幾乎占了將近全部☞90%~95%,而且,能量更強,也越難防禦!
UVA造成的傷害是〔曬黑〕與〔光老化〕!如果挑防曬只看〔SPF〕的話,就像是看病掛錯診間一樣,都是醫生沒錯,但是內科和外科的專業學識就是各種不同,而〔SPF〕所測量的是皮膚〔曬傷〕的指數,它無法告訴你關於〔曬黑〕與〔光老化〕的指數!
整體波長320nm~400nm,由於波長性質的差異,細分成UVA2與UVA1;如果要能有效預防〔曬黑〕+〔光老化〕,能夠防禦到400nm的防曬產品,會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老實說,即使是UVA防曬係數,也無法告訴我們防曬乳能夠防禦的UVA波長是多少?就算經過檢測之後能夠防禦到400nm,但是真正的考驗是〔防禦力〕,也就是說,防曬產品在每一段波長上的防禦力,是否都能達到有效的防禦!這是所有的UVA防曬係數沒有透露的〔秘密〕!
既然如此,我們還要了解UVA防曬係數嗎?當然要!因為國際間都認同UVA防曬係數足以作為預防〔曬黑〕的標準,但也僅止於曬黑;至於〔光老化〕的防禦,UVA防曬係數的演進,的確還有好一大段路要走。
UVA防曬指標可區分成3大類型:
延緩曬黑時間 | PA | PPD |
防禦波長廣度 | cw值 | Broad Spectrum寬頻 |
uva與uvb均勻度 | UVA圈圈logo | Boots Star Rating |
首先,〔PA+號〕與〔PPD數值〕,這2者是針對紫外光源造成皮膚〔曬黑〕反應進行的人體測試,所得到的數值彼此可以換算,而且能真實體現防曬乳延緩〔曬黑〕的時間以及總量:
PA | PPD | 延緩曬黑時間 | 防禦曬黑總量 |
---|---|---|---|
PA+ | PPD2~4 | 20~40分鐘 | X |
PA++ | PPD4~8 | 40~80分鐘 | X |
PA+++ | PPD8~16 | 80~160分鐘 | 0.87 |
PA++++ | PPD16+ | 160分鐘以上 | 0.93 |
X | PPD20 | 200分鐘 | 0.95 |
X | PPD30 | 300分鐘 | 0.96 |
以上是透過體內測試延緩〔曬黑〕時間〔PA〕與〔PPD〕的換算;有一些實驗室是這樣的測試的,〔PPD數值〕也能區分防禦UVA的總量。
大家可以發現,〔PPD〕就和〔SPF〕一樣,都是以數值呈現,能夠很精準地區分〔防禦力〕的高低;但是〔PA+號〕所代表的是〔PPD〕數值的某個範圍,而且最高只能標示到〔PA++++〕=〔PPD16+〕,而這個〔PPD16+〕到底又能代表多少的〔PPD〕?我們根本無法從標示上的〔PA++++〕判斷防曬產品到底是〔PPD16〕還是〔PPD26〕!
如此不夠完美精確的情況下,以及為了要避免〔防曬檢測的誤差值〕,甚至是〔業者浮報?〕!採取〔PA++++〕作為預防曬黑的基礎,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而且,〔PA++++〕所能延緩〔曬黑〕的時間至少也有160分鐘,也就是說大約2~3個小時就要補擦一次,我猜大多數的人基於各種理由,大概是無法乖乖落實,更別說〔PA+++〕的情況是每1個小時就得補擦一次了,所以温唯自己是認為〔PA++++〕是防禦UVA2造成〔曬黑〕的最基本標示!是的,最基本!
弱點⑴
〔PA值〕是針對延緩紫外線造成〔曬黑時間〕的係數,理應是要能代表絕對的防禦曬黑指數。但是呢!〔PA+號〕最高只能標示到〔PA++++〕,也就是〔PPD16+〕,而這個〔PA++++〕=〔PPD16+〕到底能加到多少數值呢?〔PPD26〕?〔PPD36〕?有可能是〔PPD56〕嗎?如果說,在UVB防禦中,我們為了避免可能存在〔防曬檢測的誤差值〕,或者是〔廠商浮報?〕,所以盡可能挑選〔SPF30〕甚至是〔SPF50〕的防曬乳來防禦UVB造成的〔曬傷〕,那麼,面對UVA1所造成的〔光老化〕,是否也該採取同樣的風險意識呢?
比較遺憾的是〔PA+號〕最高就是〔PA++++〕了,沒有再高了,也就是說,我們透過〔PA++++〕只能了解到防曬乳的UVA防禦力為〔PPD16+〕,但是卻無法區分它到底是〔PPD16〕還是〔PPD26〕?或〔PPD36〕... ...?,這是〔PA+號〕無法媲美〔PPD數值〕的缺憾!我們無法透過〔 PA++++ 〕找到〔PPD≧20〕的防曬乳!
弱點⑵
其實台灣市面上有許多標示為〔PA++++〕的防曬產品中,成分表上所標示〔廣譜防曬成分〕的濃度普遍過低,這會導致防曬產品在370nm之後的長波區段的〔消光係數〕偏低,理論上是不足以有效過濾完整的UVA1;甚至還有一些防曬乳根本沒有添加〔廣譜防曬成分〕,這讓人不禁質疑這個〔PA++++〕的標示到底是如何得到的?難道是相關單位檢驗或審核的疏失嗎?還是說產品的質檢上的差異?有可能業者作假虛報嗎?我們不曉得!
我們能做的是,為了防禦UVA1所造成的〔曬黑〕與〔光老化〕,在〔PA++++〕之外,必須再掌握其他的UVA防曬指數作為輔助,甚至是檢查成分標示是否添加濃度足夠的〔廣譜防曬成分〕,這樣才能避免被標示的誤差值或業者虛報所誤導囉!
但是,實際的情況往往無法如此美好,因為市面上大多數的防曬產品都只會標示一種UVA防曬標示,比如說,台灣最常見的就是標示〔PA值〕,如果產品標示上沒有其他的UVA防曬指標作為輔助參考,我們或許能夠從〔成分標示〕中檢查是否有添加濃度足夠的〔廣譜防曬成分〕作為〔PA++++〕數值不夠明確以及可能不實虛報的輔助!
如果只是單純想預防日常生活中UVA曬黑〔PPD 10〕是一個足夠預防曬黑的數值,為什麼是〔PPD≧10〕呢?根據MedScape於2008年發布的一則期刊,透過〔體內測試in vivo〕所得到的〔PPD≧10〕,能夠有效防禦〔曬黑〕。如果想要更保險的話,〔PPD 15〕當然是更好了,前提是防曬產品的原文包裝上有提供〔PPD 數值〕的檢測標示囉!
老實說,〔PPD數值〕是針對防曬乳能夠延緩紫外線〔曬黑〕時間的係數;也就是說,無論〔PPD數值〕有多高,都只是測量皮膚〔曬黑〕反應所測得的數值,它不包含〔光老化〕的測試!但是呢,〔PPD數值〕越高的防曬產品,通常能夠防禦的UVA的總量也比較多,所添加的〔廣譜防曬成分〕的濃度也會相對較高,比如說〔PPD≧20〕的防曬乳。
為什麼是〔PPD≧20〕呢?如果說,〔PPD≧10〕能夠防禦絕大多數UVA造成的〔曬黑〕情況,那麼,根據BASF的Sunscreen Simulator所模擬出的消光係數波長曲線圖,〔PPD≧20〕所得到的消光係數〔防禦力〕,在370nm之後能夠具有更理想的防禦表現,這會是〔PPD〕實驗中無法提供〔光老化〕測試的的前提下,相對較保險的評估標準。
以往歐美國家的防曬產品都會標示〔PPD數值〕以區分UVA防禦力,但是呢,自從美國制定了〔Broad Spectrum〕、英國制定了〔Boots Star Rating★星星數〕、澳洲與歐盟採用了〔UVA圈圈〕的標示之後,體內測試法所得到的〔PPD數值〕標示就已經式微了,很少能夠在防曬產品上看到〔PPD數值〕;如果真要找的話,偶爾在某些歐洲的防曬產品上還能在原文包裝上的某個角落發現。
如果你能夠在一些防曬產品上找到〔PPD數值〕標示的話,就能夠比較精準地區分防曬產品對UVA的防禦力,比如說〔PPD 20〕、〔PPD 30〕、〔PPD 50〕... ...,這樣還能夠比照〔SPF〕的方式,盡可能挑選更高的〔PPD數值〕,以應付各種〔防曬檢測的誤差值〕。
但是,這裡有個值得留意的重大bug!
因為目前〔PPD數值〕又多了〔體外測試in vitro〕的檢測方法,這會導致檢測結果與以往的〔體內測試in vivo〕有不一定程度的落差,有的情況會是〔體外測試in vitro〕的數值比較高,有的是〔體內測試in vivo〕的數值比較高,至於相差多少又更難說了。所以經常可以在歐洲的某些防曬產品上看到〔PPD 40〕的超高數值,但是如果產品上沒有特別註明倒底是體外或體內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讓消費者混淆,誤判產品真實的UVA防禦力。如果大家有機會在歐洲防曬產品的外盒上找到〔PPD數值〕的話,不妨找找是否有〔in vitro〕或〔in vivo〕的字樣。
由於UVA1所造成的傷害不只是〔曬黑〕而已,最主要其實是最深層的傷害☞〔光老化〕,而這個光老化的預防,則是目前還無法透過〔體內測試in vivo〕檢測出一個能夠防禦的係數,因為〔光老化〕的人體實驗,將耗費數年的時間進行觀察,這樣的人體實驗是不實際也違背赫爾辛基人道理念的。
〔CW值〕其實就是Critical Wavelength,主要是測量防曬乳的〔關鍵波長〕。
〔CW值〕,也就是〔Critical Wavelength〕,這是一種有別於〔PA+號〕與〔PPD數值〕的〔in vitro體外測試法〕,中文通常會譯成〔關鍵波長/臨界波長〕,意指防曬產品能覆蓋波長的〔臨界值〕,以這個〔關鍵波長〕作為防曬乳能夠有效覆蓋波長的臨界值。
〔Critical Wavelength〕是防曬係數體外測試法〔in vitro〕的基礎,大多數的體外測試法都需要Critical Wavelength作為基礎標準。提出Critical Wavelength檢測法的Brian Diffey教授認為:〔CW≥370nm〕是能夠防禦UVA〔320nm~400nm〕的最低波長下限,也就是說,〔CW值〕小於370nm的產品,都無法有效覆蓋到UVA波長,世界各國也普遍接受Brian Diffey教授的提議。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曬黑〕,只針對UVA2波段〔320nm~340nm〕的射線所造成的〔曬黑〕,不包含UVA整個波段〔~400nm〕唷!
國際間都同意〔CW ≧370nm〕的防曬乳能夠防禦UVA所造成〔曬黑〕的傷害。的確,如果只針對UVA2〔320nm~340nm〕的波長來說,〔CW ≧370nm〕的防曬乳理論上是綽綽有餘,而且還多了10%的份量應付〔體外測試可能發生誤差值〕哦!
但是如果要應付更長波的UVA1〔340nm~400nm〕,〔CW值〕就不一定那麼有保障囉!
CW值/Critical Wavelength本身就不是UVA防禦力的判斷標準,它其實是覆蓋波長的臨界值/廣度!
Critical Wavelength所測量的是防禦波長的〔廣度〕,而不是防禦力本身。Brian Diffey教授同時也提出了在〔Critical Wavelength〕之外,還必須搭配上〔UVA/UVB Ratio≥⅓〕的體外測試方式,這是為了確保在〔關鍵波長/臨界波長〕範圍內,UVB防禦力不能大於UVA的3倍,以避免防曬產品的UVA防禦力過低或不足。
既然Brian Diffey教授已提出〔Critical Wavelength≥370nm〕與〔UVA/UVB Ratio≥⅓〕必須同時滿足,才能作為UVA防禦力的有效評估。
於是當我們看到某個防曬乳〔CW≥370nm〕的時候,無論它是〔CW=375nm〕或〔CW=385nm〕...,都不應該將這個〔CW值〕作為UVA防禦力的唯一判斷標準,我們只能知道這瓶防曬乳覆蓋波長的臨界值為〔CW=375nm〕或〔CW=385nm〕,那防禦力呢?是個問號!不知道!有可能很低,也有可能很高,這是無法從〔CW值〕看出來的!
大家要明白的是,防禦力是一回事,防禦波長的廣度又是另一回事,如果只考慮CW≥370nm,就算防曬產品的CW=380nm,但是UVA防禦力卻嚴重不足,除了無法有效防禦曬黑之外,皮膚也將暴露在光老化的風險中...
Critical Wavelength與UVA/UVB Ratio之間的關係
Brian Diffey教授先後提出這2個體外測試的方案,並且建議這2個方案必須同時滿足,才能獲得有效的UVA防禦力。而〔UVA/UVB Ratio〕這個方式就是目前越來越常看到的〔Boots Star Raing★星號標示〕的前身,後面會繼續介紹。
〔Broad Spectrum〕是美國認定UVA防禦的防曬標示,和〔CW值〕一樣都是採用〔in vitro體外測試法〕,雖然無法像〔PPD數值〕那樣容易區分出防曬乳對UVA防禦力的優劣,但是都能夠基本作為〔預防曬黑〕的標準參考,應付〔UVA2〕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
USFDA的規定是認為〔SPF15+〕+〔CW≥370nm〕的防曬產品能夠作為預防UVA曬黑的基本保護。
但是前面提過,〔Critical Wavelength〕本身並不是一個用於判斷UVA防禦力的數值,它其實是一個測量防禦波長〔廣度〕的一個數值;如果只按照〔CW≥370nm〕,而不採納〔UVA/UVB Ratio ≥ ⅓ 〕的條件,如此一來,〔Broad Spectrum〕在面對更長波UVA1的時候,往往容易因為無法判斷的UVA防禦力而失效!
〔UVA圈圈〕是新型的體外測試防曬標示,檢測的標準也相對更嚴格,必須同時滿足〔CW值≥370nm〕+〔UVA-PF/SPF≥0.33〕的產品,才能掛上〔UVA圈圈〕的標示。比美國的〔Broad Spectrum〕標示要來得更謹慎,可以直接說,在UVA的防禦上,〔UVA圈圈〕比〔Broad Spectrum〕更可靠!
如果一個防曬產品標示為〔SPF50+ / UVA圈圈〕,分別代表著什麼呢?
看起來一切似乎都很合理,然而,是不是還少了點什麼?問題就出在〔UVA-PF〕!
因為我們只能在防曬產品上面找到〔UVA圈圈〕的標示,但是它沒告訴我們實際檢測出的〔UVA-PF〕是多少?
〔UVA-PF〕就是UVA防禦力,也就是〔PPD〕,當然,〔UVA圈圈〕所檢測的〔UVA-PF、PPD〕屬於〔體外測試in vitro〕,但是這不太妨礙,無論是in vivo或in vitro,〔UVA-PF、PPD〕都能夠讓我們分辨防曬乳的UVA防禦力,看不到〔UVA-PF、PPD〕就等於什麼都不知道了!
雖然說已經標示著〔UVA圈圈〕防曬乳上面,通常不會另外再標示〔UVA-PF或PPD〕,或許有人會想問,是否能透過〔UVA-PF/SPF≥⅓〕的比率來推算〔UVA-PF或PPD〕呢?比如說標示著〔SPF50+〕+〔UVA圈圈〕的防曬乳,是否能推算它的〔UVA-PF或PPD〕至少會落在〔UVA-PF或PPD≥16〕?答案大概是不行的!因為〔UVA-PF/SPF≥⅓〕這裡面的〔SPF〕是透過〔體外測試in vitro〕而來,但是防曬乳上面的〔SPF50+〕則是透過〔體內測試in vivo〕而來的。
由於目前〔SPF〕體內與體外測試的落差值可大可小、可高可低,而且無法換算,直接這樣粗暴地企圖從防曬乳瓶身上面的體內測試〔SPF〕與〔UVA圈圈〕換算求得〔UVA-PF或PPD〕,是非常不明智且高風險的做法!
雖然〔UVA圈圈〕無法幫我們區分防曬產品的UVA防禦力,但是它還是讓我們獲得防曬產品足以〔預防曬黑〕的基礎,是的,只是一個基礎!很可惜的是,由於它沒有提供〔UVA-PF或PPD〕的資訊,我們無法透過〔UVA圈圈〕分辨每一個都有標示著〔UVA圈圈〕的防曬乳彼此間UVA防禦力的高下。
〔UVA-PF或PPD〕除了可以區分UVA防禦力的高低之外,最重要的是,透過BASF的Sunscreen Simulator的分析,温唯發現,有一些標示〔UVA圈圈〕的防曬產品,獲得的〔UVA-PF〕數值﹤20,這樣的數值作為預防更長波的UVA1以及光老化來說,絕對不是一個理想的數字。
〔UVA圈圈〕當然符合預防曬黑的最低標準,卻不一定能夠完全防禦光老化的威脅,除非防曬乳上面同時標示了〔UVA≥20〕或〔PPD≥20〕的數值。
〔Boots Star Rating★號〕的檢測與計算方式和〔UVA圈圈〕有那麼一點點相似,甚至有許多人會認為〔Boots Star Rating★號〕比〔UVA圈圈〕還要更容易區分UVA防禦力,然而,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
英國規定的〔Boots Star Rating★號〕的確是由Brian Diffey教授所提出的〔UVA/UVB≥⅓〕演變而來,但是與〔UVA圈圈〕的〔UVA-PF/SPF≥⅓〕計算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而且,提出〔Boots Star Rating★號〕的Boots Company已將〔UVA/UVB≥⅓≋0.33〕的標準修改為更嚴苛的比率:
UVA⎯⎯⎯UVB | 獲得★數量 |
---|---|
0.0~0.59 | X |
0.6~0.79 | ★★★ |
0.8~0.9 | ★★★★ |
0.9~無限制 | ★★★★★ |
〔Boots Star Rating★號〕就是計算UVA與UVB防禦力的〔比率〕,計算方式就是將〔UVA防禦力〕÷〔UVB防禦力〕:
★★★☞〔UVA防禦力〕÷〔UVB防禦力〕≥0.6~0.79,UVA防禦力是UVB防禦力的60%~79%
★★★★☞〔UVA防禦力〕÷〔UVB防禦力〕≥0.8~0.9,UVA防禦力是UVB防禦力的80%~90%
★★★★★☞〔UVA防禦力〕÷〔UVB防禦力〕≥0.9~無限制,UVA防禦力是UVB防禦力的90%~超過UVB防禦力
如果希望UVA防禦力越高,★★★★★就表示UVA防禦力最接近、或一樣、甚至是超過UVB防禦力的情況!
看起來似乎★★★★★是很美好的
但是
如果UVB防禦力本身就很低的話
那UVA防禦力又能高到哪裡去呢?
或許有人會認為〔Boots Star Rating★號〕的標示為〔★★★〕、〔★★★★〕、〔★★★★★〕,總比〔UVA圈圈〕就只是一個標誌來說,〔Boots Star Rating★號〕不是可以按照星星數量來區分UVA防禦力嗎?
不是這樣的,〔Boots Star Rating★號〕所表示的是UVA與UVB防禦力的〔均勻度〕,請注意,是〔均勻度〕!均勻度又是什麼意思呢?
打個比方好了,以下4款防曬:
防曬產品 | UVA防禦力 | UVB防禦力 | UVA/UVB= | 獲得★數量 |
---|---|---|---|---|
W牌 | 15 | 20 | 15÷20=0.75 | ★★★ |
X牌 | 18 | 20 | 18÷20=0.9 | ★★★★★ |
Y牌 | 30 | 50 | 30÷50=0.6 | ★★★ |
Z牌 | 40 | 50 | 40÷50=0.8 | ★★★★ |
從上面的表格中,到底誰的UVA防禦力比較高呢?當然是〔Z牌〕的UVA防禦力比較高囉!
幼稚園孩子都知道〔Z牌的UVA防禦力40〕﹥〔Y牌的UVA防禦力30〕﹥〔X牌的UVA防禦力18〕﹥〔W牌的UVA防禦力15〕。
那〔Boots Star Rating★號〕呢?結果就完全不同了☞〔X牌★★★★★〕﹥〔Z牌★★★★〕﹥〔W牌★★★〕=〔Y牌★★★〕,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因為〔Boots Star Rating★號〕測量的是UVA與UVB的均勻度,是為了基於〔CW≥370nm〕的前提下,透過〔UVA÷UVB〕的比率,來避免UVA與UVB防禦力差距過大而產生UVA防禦力不足的問題,但是,它無法表示實際的UVA防禦力!
透過這個例子,我們能獲得以下結論:
結論就是☞〔Boots Star Rating★號〕≠UVA防禦力
就只有UVA與UVB防禦力的均勻度而已!而且,〔Boots Star Rating★號〕就只會標示星星數量,它不會另外再標示UVA防禦力,也就是說,我們只能透過星星數量去推測UVA與UVB防禦力的比例?比如說,當我們看到防曬產品標示〔★★★〕,就表示UVA的防禦力是UVB防禦力的60%~79%,那UVA防禦力又會是多少?不知道!大概只有業者自己和委託檢測的實驗室知道吧?
温唯先前在網路上看到某成分專家的錯誤教學,他說如果一瓶防曬標示為〔SPF50 ★★★〕,就可以透過SPF50去得到UVAPF?他的計算方式為☞ 50x〔60%~79%〕=30~39.5,於是就能得到UVA防禦力為UVAPF30~39.5?
這是一個
不可思議的錯誤!
首先,台灣的防曬乳上面的〔SPF〕是經由體內測試所檢測出的數值,而〔Boots Star Rating★號〕本身就是個體外測試!
接著,〔Boots Star Rating★號〕中〔UVA/UVB〕和〔UVAPF/SPF〕的檢測標準與計算方式不太一樣!〔UVAPF/SPF〕的檢測方式必須各自先與體內測試的PPD或SPF匹配。意思就是〔UVAPF/SPF〕雖然也是體外測試,但是在檢測過程中會先與體內測試的PPD或SPF進行匹配,以降低體內與體外測試的誤差值,這是為了得到更接近體內測試的結果。但是〔UVA/UVB〕就不是這樣了,它完完全全只透過體外測試UVB與UVA的消光係數!由於檢測標準不一樣,實在不應該將體外UVB消光係數與體內或體外的SPF強行套用,甚至是將UVA消光係數強行換算成UVAPF!
無論基於哪一個理由,都不應該如此粗暴地去換算!
防曬係數就介紹到這裡了!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在下方的留言板討論指教囉!
Copyright ©miriamm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Designed by MiriamMibao温唯 Since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