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更新於 — 2023-11-05 01:31
聊到芳香療法,我必須承認,最初目的就是〖護膚〗!可笑的是,最終只剩下〖按摩腿部、肚子〗、〖薰香〗以及〖飲用純露〗。若要和〖護膚〗扯上點關係,則是臉部清潔擦乾後噴上〖純露〗,讓後面塗上的玻尿酸精華液有水可吸。
我曾經在一年間,完全性的純植物油護膚,再輔以純露、精油和蘆薈膠 ... 最終證明不但護膚無效,還給我一張反覆爆痘、過敏的問題肌。
於是,後來的幾年間,我研究了更多植物油和精油的化學物質和臨床研究,以至於後來的護膚品成分,才終於在一般的合成成分中找到真正有效的護膚方式,也成立了這個網站來分享正確的護膚方式。
寫這一篇,就是想勸退企圖 DIY 芳療護膚的人們,因為,這絕對不是那種普羅大眾看著 YouTube 就能端出一桌佳餚、第一次做菜就上手的項目。因為,【植物芳香療法】是一門科學,在〖法系芳療〗甚至是大學的一門學科,是醫學結合科學和植物要學的專業學科。
所以,內容的資訊量比較龐大,包含了:
Aromatherapy 即〖芳香療法〗,wiki 的解釋開宗明義即「藉由芳香植物所萃取出的精油(essential oil)做為媒介,並以按摩、泡澡、薰香等方式經由呼吸道或皮膚吸收進入體內,來達到舒緩精神壓力與增進身體健康的一種自然療法」。
然而,〖現代芳香療法〗並不是這麼簡單。
〖芳香療法〗是專門的科學,命名者是一位法國的化學家 René Maurice Gattefossé,為現代的芳香療法埋下了一顆種子;而法國醫生 H. Leclerc 則是首次將〖植物療法〗的概念引進醫學領域,也是著重於科學實證和醫學的〖法系芳療〗的起源。
〖芳香療法〗是〖植物療法〗的分支,這門科學所研究的主角是〖植物〗,天然的植物裡面含有許多化學物質,而某一些物質是可能對人體能發生作用的活性成分。
於是,〖芳香療法〗的主要目的就是透過研究和實驗,將植物中對人體能發生作用的化學物質萃取製成各種劑型,來幫助改善人體或人類生活的需求。
以至於 20 世紀初的〖現代芳香療法〗,涉及到植物科學、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和藥理學。於是,在法國和義大利,只有醫生才能運用〖芳香療法〗;英國則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都能運用;而德國、瑞士和奧地利則是明確區分〖芳香護理〗和〖芳香治療〗,其中,〖芳香治療〗則是只能由醫師和自然療法師才能執行。
既然〖芳香療法〗是專門的植物科學與醫學的應用,因此,個人薰香或自製芳香按摩油並不屬於〖芳香療法〗。
所以,接下來關於個人使用植物油、精油、純露的行為,會改稱為〖芳香護理〗、〖精油護膚〗或〖植物油護膚〗。
因為,對於一般人來說,並不是掌握某些植物的某些化學物質,去購買或自製含有特定植物萃取的產品,就能如期去改善人體的問題。
比如痘痘、粉刺、淡斑、抗老 ... 等等的護膚問題,我會更支持主流的醫學治療,使用 Retinoid、Benzoyl Peroxide、Transamin、Nicotinamide ... 等等的合成成分去治療皮膚問題,因為這些合成成分具有大量的臨床和實驗去支持其活性效價。
而芳香療法延伸的周邊護膚品,因為在經皮吸收這一塊,並沒有讓我獲得明顯的活性效價,所以,我完全不考慮作為護膚主力。
別忘了,〖芳香療法〗是一門專業的科學,即使是護膚品,要談到療效,還是得透過科學實證的方法去配置適合的劑量和劑型以及施用的方法,都不是 DIY 油膠或植物油就能達到護膚的期望值。
從 2017 年開始接觸純植物精油,目的就是為了護膚,可笑啊!呵呵
青春期開始,長達十年的不當清潔早就讓皮脂膜受損,容易偶發性的反覆過敏;再加上 2015 年開始經常濃妝,長時間的底妝覆蓋,以及含有致粉刺成分的彩妝品和卸妝品,T字部位經常反覆爆發大膿痘,才開始研究護膚品的成分。
第一個槓上的就是卸妝品和粉底液裡面的 致粉刺合成酯 ;再來則是清潔品裡面的 皂基 ,最後則是一般護膚品裡面的合成香精以及 致粉刺的乳化劑 。
在那個年代,護膚彩妝品我只知道百貨公司和屈臣氏,我發現我根本找不到不含致粉刺成分、不含合成香精、不含皂基的產品。
接著,誤信某婊姐提倡橄欖油卸妝,天真地以為只要成分單一純粹,就能免於過敏、痘痘之苦?
於是,我研究植物的活性效果,企圖找到抗敏、抗痘、去粉刺、淡斑甚至是抗老的配方。
事實上,在嘗試 DIY 純植物芳香護膚的這一年間(2017-04 ~ 2018-05),過敏和痘痘的問題不但沒有停止,還越演越烈!
就如同前面提過的
〖芳香療法〗是一門專門的植物科學,因此,並不是購買或自製含有特定植物萃取的產品,就能如期去改善人體的問題。
以及,即使是護膚品,要談到療效,還是得透過科學實證去配置適合的劑量和劑型以及施用的方法,並不是 DIY 的精油護膚就能達到護膚期望。
所以,接下來會說明DIY 的植物油或精油護膚為何難以取代一般護膚品的理由。
以及,這裡所談的植物油、精油、純露,是單一種植物或多種植物經過蒸餾或浸泡提取之後,不含其它添加物或防腐劑的 100% 純植物產物。
純植物油是由 99% 的三酸甘油酯組成,油融油的原理的確能夠去除大多數非極性油基底的彩妝和防曬。但是,缺乏其他的乳化劑或溶劑,一旦遇到含有偏極性的成分便難以溶解,像是防水力較強、成膜度較高的防曬或彩妝。此外,也正因為缺乏乳化劑,油水分離的作用下,無法單靠清水沖洗掉,於是,災難就開始了!
在認識芳療家和 FLORIHANA 之前,可能是 2016 年?或者更早?還沒研究護膚品成分之前,偶然看到某婊姐建議食用油卸妝?嗯!當年我接受她所謂的純天然無害的說法,還真的去超市的食用油區特地挑那種地中海產區的冷壓橄欖油回來卸妝。
是災難!
橄欖油很厚很黏,雖然可溶解大部分的底妝,但無法溶解睫毛膏,因此,眼妝還得另外用其他眼唇卸妝液;而且,如果要溶解全部的底妝,橄欖油的用量也不少,遇到防水的底妝或防曬,還得反覆卸個 2-3 遍。最後,整張臉黏糊糊、油膩膩的,就算出動蓮蓬頭也不可能沖洗掉任何一丁點油脂。
對,就是一手拿蓮蓬頭、一手搓臉,然後,什麼都沒搓掉,它就是厚厚地、油油膩膩地附著在皮膚上。
於是,當然得出動洗面乳;而且,至少得反覆洗個兩遍~三遍,才能將滿臉的橄欖油洗掉?
其實根本難以洗掉,因為皮膚摸起來雖然澀澀的,卻還是有一種乾掉的硬油脂附著在皮膚上的感覺。
要慘沒有極限,因為那支洗面乳又是皂基底的那種,如此反覆洗兩遍~三遍,最終一定過度清潔,皮脂膜持續受損,無止盡的反覆過敏。
直到 2017 年,無意間接觸到另一個純天然的世界,也就是〖芳香療法〗和〖芳療家〗,原本就快要放棄〖食用橄欖油〗卸妝的 me,又轉向〖向日葵油〗卸妝。
換湯不換藥啊!向日葵油的確比橄欖油更輕薄,但是,它一樣缺乏乳化劑,無法溶解防水底妝和睫毛膏;此外,也因為缺乏乳化劑,同樣不可能靠清水沖掉,還是得用洗臉乳至少洗個兩遍以上,最後還是 過度清潔,始終未掙脫反覆過敏的夢魘啊!
繼失敗的植物油卸妝之後,時間線一樣是 2017 年,也正是我開始研究精油的那年。我閱讀許多書籍去暸解植物的化學成分、療效和應用。
同時,我也加入〖芳療家〗的社團,企圖靠純天然的植物產物來護膚,期望從 DIY 的精油、植物油來獲得護膚效果。
舉凡純露、精油混合植物油、甚至是精油混合植物油再混合蘆薈凝膠的油膠 ...我都使用過。
就這樣嘗試一年,他們全部都失敗!
無效都是小幸運,因為更多的是分不清痘痘還是疹子?以及更乾燥、更嚴重的反覆過敏。
純露是精油蒸餾的副產物,在專業的芳香療法製備中,通常是透過水蒸氣去蒸餾,讓植物裡的揮發性成分隨著水蒸氣流入冷卻槽,冷卻後還原成液體後,上層是密度較低的精油,下層就是純露。
簡單來說,純露就是〖蒸餾冷凝水〗。
雖然,它裡面含有植物體內的水溶性物質、少量精油成分,還有精油沒有的單寧酸及類黃酮等成份。
但是,它依舊是〖水〗,它就是不含濕潤劑、不含乳化劑、不含溶劑,就如同水龍頭流出來的水,噴在皮膚上一段時間後它就會像〖水〗一樣蒸發。
如果你是不太出油的乾肌,那麼,噴上純露之後,你的皮膚或許能獲得極短時間的濕潤;接著,當〖純露〗逐漸蒸發之後,你的皮膚並沒有分泌油脂來防止水分蒸發,於是,皮膚還是乾燥。
如果你是皮脂膜受損的油肌,雖然皮膚會自行分泌油脂,但是,因為你的皮脂膜受損,角質層內的脂質無法正常抓水,噴上純露一段時間後,皮膚的水份還是會蒸發,一樣會乾燥,就和剛洗完臉乾掉後一樣。
我實在難以置信,那些支持〖DIY 芳療護膚〗的人們始終推廣著純露保濕?太不可思議了。
或許他們應該先去了解一下皮膚角質層的保濕機制?
不對,他們應該先停止自欺欺人才是。
是說,〖保濕〗這件工作必須同時滿足〖補水〗+〖屏障〗這兩個要件才能成立。
〖純露〗或許補了水?
有嗎?短暫停留的那種也算嗎?當然不算!
那〖屏障〗呢?
你說呢?
好的,既然〈純露〉保濕無效 ...
於是,就有人建議在皮膚噴上純露,讓皮膚先吸收純露的精華?之後,再塗上植物油來建立表皮屏障、減少水分散失?
或者,再高端點,加入天然蘆薈膠變成自製油膠,這樣是不是就比較保濕?
雖然說,植物油護膚這件事已經長達好幾個世紀,而植物油的化學組成也已經被詳細研究,以至於近代的〖芳香療法〗也將植物油用於皮膚治療。
但是,將植物油塗抹在皮膚上的作用機轉仍然是未知數,可靠的臨床研究數據也相對稀少。
植物油的組成是 99% 的三酸甘油酯+1% 的不皂化化合物,看起來很簡單?
不,它都不簡單。
首先,光是這個三酸甘油酯,其中的脂肪酸根據雙鏈數還分成飽和、單元不飽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其中,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中的油酸含量高低,可能會影響植物油對皮脂膜造成損傷的程度。
有六份研究報告分別指出植物油中油酸含量的比例超過 50%,或者是頻繁(3-4小時一次)在皮膚上塗抹植物油,皮膚炎患者的角質層含水量大幅下降,皮膚的水合作用也明顯降低,這意味著油酸造成皮脂膜損傷的可能性。
當然,也有一份臨床研究指出,油酸含量高達 70% 的橄欖油,對健康的皮膚並不會造成傷害,而且也有助於乾性皮膚建立表皮屏障。
因此,又有另外二份臨床研究指出,在健康的皮膚中,可透過屏障修復的生理機制來對抗油酸對皮脂膜可能造成的破壞。
於是,在審查九份可參考的研究報告後,或許可歸納為:
前面 提過植物油是由 99% 的三酸甘油酯所組成,是不是覺得三酸甘油酯這五個字有點眼熟(耳熟),但又不知道它到底是?
簡單來說
在皮膚中,三酸甘油酯是皮脂腺分泌的脂質中的其中一種成分,含量有 43%;另外,三酸甘油酯也是角質細胞間脂質中的其中一種成分,可惜的是,含量只有 7%。
於是,要把植物油當成皮膚的鎖水屏障,光靠三酸甘油酯並不夠啊!
因為皮膚本身的鎖水屏障並不是只有三酸甘油酯,皮脂腺的脂質還有 25% 的蠟質和 16% 的游離脂肪酸 ... 等等的(還有其他的);接著,角質細胞間脂質最大宗的成分還有 40% 的神經醯胺和 30% 的膽固醇 ... 還有其他的多種組成。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護膚品的原料和成分五花八門,植物油、神經醯胺、膽固醇、尿素、角鯊烯、絲蛋白、乳酸 ... 等等的,這些全都是皮膚角質層裡面的產物。
真實的情況是,就算把這些成分集合配置成護膚品,也未必就能滿足完整的鎖水屏障。
而且,往往只需要某些合成的成分,就能達到良好的鎖水屏障和潤膚效果,比如凡士林、比如結構較大的乳化劑或酯化物。
至於 99% 全是三酸甘油酯的植物油,就算還有 1% 的不皂化化合物,頂多能發揮不錯的柔潤效果,並不是理想的鎖水產品。
有幾份分別針對 11 種不同油酸比例的植物油塗抹在健康的皮膚上,再透過水分經皮散失的程度來判斷植物油的鎖水效果。
實驗結果指出,塗上去 15 分鐘後測量到皮膚水分散失的情況增加,但是約莫在 30 分鐘後開始,水分散失的情況逐漸改善。
看起來似乎是,當測試的時間拉長,皮膚的皮脂膜也會自行分泌脂質(油脂),而這些脂質(油脂)游到表皮可能與表皮的植物油融合,而讓植物油獲得更完整的鎖水屏障?
雖然這些報告的結論說明植物油有助於減少角質層的水分散失,不過,也同時證明這些植物油均屬於不完全的鎖水屏障。
畢竟這些實驗的受試者均為健康的皮膚,皮脂膜能正常運作、分泌油脂,量多量少的差異。
可惜沒有找到皮膚炎患者的相關臨床研究,因為皮膚炎患者經常伴隨角質層功能異常,或許能更明確去區分不同植物油的鎖水程度。
前面一直提到植物油含有 99% 的三酸甘油酯,以及皮脂腺分泌的脂質(油脂)裡面也含有 43% 的三酸甘油酯。
而這個三酸甘油酯的飽和度較高,大約在攝氏 17°C 以下就會逐漸凝固。於是,從皮脂腺分泌的脂質中,佔比 43% 的三酸甘油酯在冬天的時候會讓整個脂質的流動速度變慢,這也是為什麼冬天的皮膚比較不油?
不是因為皮脂腺分泌的脂質(油脂)變少,而是是因為凝固後脂質的流動速度變慢。而且,凝固後的脂質它們都卡在毛孔裡,毛孔反而更容易堵塞。
不曉得大家是否看到重點了?
比較容易凝固的三酸甘油酯,在溫度低於攝氏 17°C 以下就會逐漸凝固,讓整個脂質(油脂)更容易卡在毛孔裡。
皮膚出油量較多的人們,深怕毛孔堵塞、長粉刺、長痘痘,吸油、除油都來不及了,是不是一點不想再將含有 99% 的三酸甘油酯的植物油往臉上塗了呢?
如果說,前面聊的純露、植物油、蘆薈膠是 DIY 芳香護膚的基底,那麼,精油應該就是精華?
對,我就是為了這個植物精華的效果而研究植物的化學物質,比如:美白、抗痘、抗老、抗敏 ... 等等的效果。
但事實其實是,植物應用的效果並不是這麼簡單,因為植物裡面含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的化學物質。而且,經常是那些讓皮膚過敏的物質含量最高,而有效又溫和的物質卻僅有微量。
我們不可能為了那低於 1% 的溫和物質,而讓皮膚去承受高達 50% 以上的刺激性物質,對吧!
植物裡面含有某些能抑制酪胺酸脢的化學物質,像是像是大茴香醛、山奈酚-3-o-β-葡萄比喃醣、對香豆酸。而〖抑制酪胺酸脢〗的目的是透過抑制黑色素細胞轉錄黑色素小體,而達到美白(減少黑色素形成)的效果。
然而,這些化學物質在植物裡的含量都非常低,像是蓮花僅含有 1% 的大茴香醛,大馬士革玫瑰裡面的山奈酚-3-o-β-葡萄比喃醣僅微量(不到 1%),而白楊香脂裡面含有的對香豆酸僅 0.1%。
當然,有人會說,能抑制酪胺酸脢的化學物質還有香葉醛、橙花醛。而檸檬香茅裡面就含有 37% 的香葉醛+30.5% 的橙花醛;山雞椒也含有 42% 的香葉醛+ 33% 的橙花醛,不就是抑制酪胺酸脢的大戶嗎?
是!但是,香葉醛和橙花醛都屬於容易引起過敏的化學物質;而檸檬香茅和山雞椒也不是能直接在臉部大面積使用的精油,因為,他們的刺激和過敏反應太高。
比如:胡蘿蔔籽精油可抗老?可美白?乳香精油可抗老?玫瑰精油可保濕?洋甘菊精油可抗敏?
孩子,別鬧了!
不可能真的自己腦補,直接將 20 滴的精油加入 100 毫升的植物油中,製作出 0.5% ~ 1% 的生理劑量,就幻想精油裡的活性成分一定能經皮滲透後直接作用於皮膚細胞吧?
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需要先簡單介紹【現代芳香療法】,以及強調它必須是一門科學的主要原因。
或許很多人根本不想知道科學的那些事,他們只想知道塗什麼能美白、能抗老,最好能自己決定把什麼成分大量往皮膚抹 ...
但是,事實必須仰賴科學研究和臨床實驗的數據累積,有一分數據說一分話。
沒有數據的道聽途說,是垃圾!害死別人皮膚還不用賠償的那種垃圾!
有許多臨床研究已證實植某些植物含有能夠刺激皮膚細胞生長、抗氧化、修復細胞發炎的化學物質。
但是,要將這些具有細胞活性的化學物質應用在皮膚上,還得經過重重的考驗,比如:
這些都是化妝品應用科學的持續研發突破的項目,無論是合成的活性成分或天然的植物萃取,目的就是為了讓這些具有細胞活性的成分能夠經皮滲透,並且有效與指定的皮膚細胞作用。
否則,光是精油裡面上百種化學物質,要皮膚照單全收,那得多刺激?
再者,要如何讓特定的物質有效滲透並且與特定的細胞核作用,才是化妝品應用科學最難克服的關鍵因素。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含有活性成分的護膚品效果往往不如預期。
因為含有活性成分只是開始;要如何安全地、以不破壞皮膚結構的方式滲透、並且成功與皮膚細胞作用,也只是成功一半;應用在不同的皮膚狀況後還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才是最終目標。
以植物油作為主要載體的 DIY 精油護膚,本質上就不是人人適合、可頻繁使用的配置。而精油化學物質要如何安全地滲透、作用,是化妝品應用科學持續努力的終極目標,也不是 DIY 精油護膚能任意遊戲的領域。
護膚品除了看重活性成分能發揮的效價,也需要考量皮膚的安全性和舒適度。
在【芳香療法】的領域中,精油和植物油在藥理學和病理學已廣泛被應用於直接治療或輔助治療,臨床研究也相當豐厚。
由醫師或自然療法師按照病徵和精油的作用機轉去配置合適的基油,以經皮滲透、粘膜吸入或栓劑治療。
也說明了為了發揮精油的活性效價,配置的劑量和劑型並不適合當作日常護膚,也不應該由非專業人士施用。
所以,一般的護膚品,則是透過化學方法去分離出植物含有的特定化學物質,再配置成適合日常護膚使用的劑型,質地和安全性也會比純植物油更舒服、更溫和、更迎合大眾的膚質。
至於活性成分的作用機轉,無論是合成的活性成分或植物裡的化學物質,都是一般護膚品需要不斷研發突破的困難關卡。
因此,絕大多數的護膚品裡面的活性成分都淪落成無效添加,只能呼呼口號去宣稱活性成分的含量或價值來呼攏消費者的期望值,讓成分黨們買個夢想罷了。
當然,還是有極少數的品牌致力於活性成分的有效配置,而我目前不斷在做的則是找出這些優質的產品,無論是合成的或天然萃取的,然後,分享他們。
畢竟,有競爭才有進步,我期望的是更多品牌願意研發真正有效又可用的產品。
為何拒絕 DIY 芳香護膚的理由就聊到這,任何問題都歡迎在下方留言板討論。
Lodén, M., and Andersson, A. C. (1996). Effect of Topically Applied Lipids on Surfactant-Irritated Skin. Br. J. Dermatol. PubMed Abstract
Stamatas, G. N., de Sterke, J., Hauser, M., von Stetten, O., and van der Pol, A. (2008). Lipid Uptake and Skin Occlusion Following Topical Application of Oils on Adult and Infant Skin. PubMed Abstract
Patzelt, A., Lademann, J., Richter, H., Darvin, M. E., Schanzer, S., Thiede, G., et al. (2012). In Vivo investigations on the Penetration of Various Oil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Skin Barrier. Skin Res. Technol. PubMed Abstract
Soimee, W., Nakyai, W., Charoensit, P., Grandmottet, F., Worasakwutiphong, S., Phimnuan, P., et al. (2020). Evaluation of Moisturizing and Irritation Potential of Sacha Inchi Oil. PubMed Abstract
Danby, S. G., AlEnezi, T., Sultan, A., Lavender, T., Chittock, J., Brown, K., et al. (2013). Effect of Olive and sunflower Seed Oil on the Adult Skin Barrier: Implications for Neonatal Skin Care. PubMed Abstract
Kanti, V., Grande, C., Stroux, A., Bührer, C., Blume-Peytavi, U., and Garcia Bartels, N. (2014). Influence of Sunflower Seed Oil on the Skin Barrier Function of Preterm Infa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ubMed Abstract
2020-03-25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Anti-Skin-Ageing Activities of Origanum vulgare L. Essential Oil from Tropical and Mediterranean Region MPC
2021-09-03 Antiaging and Skin Irritation Potential of Four Main Indonesian Essential Oils. MDPI
2022-04-21 Coriander (Coriandrum sativum L.) essential oil and oil-loaded nano-formulations as an anti-aging potentiality via TGFβ/SMAD pathway. NIH
Copyright ©miriamm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Designed by MiriamMibao温唯 Since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