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更新於 — 2023-09-16 04:04
在皮膚護理、保養與化妝品中的主角是什麼成分?有些產品可能會標示主成份是美白、保濕、抗老、抗痘、防曬、粉刺代謝成分... ...然而,這些被稱為『主成份』的角色,含量往往是最低的,而且是不成比例的非常低!因為含量最高的成分通常是水或其他溶劑、以及【界面活性劑/乳化劑】。無論你是否聽過【界面活性劑】,又或者是否願意認識它,它都一定會存在於生活中大多數的〔化學製劑〕當中,包含了〔內服〕、〔外用〕、〔皮膚用的〕、〔給生活用品使用的〕... ...只要它是由〔水〕+〔化學成分〕所組合成,幾乎都需要界面活性劑;也就是說,只要有添加〔水〕的化學產品,通常都少不了界面活性劑!
那又與我何干呢?
因為這個為數龐大又不可或缺的界面活性劑家族當中,有許多不良份子,往往就是造成各種皮膚問題的兇手!
界面活性劑的用途
界面活性劑的用途
龐大的界面活性劑家族,至少有7種以上的用途;每一種成分可能同時具備1種或多種用途;了解這些用途之後,至少就能掌握它能為產品帶來什麼樣的質地與效果。
界面活性劑的種類
除了用途之外,還可以透過界面活性劑的種類,了解它們可能對皮膚造成的刺激性。
皮膚友善的界面活性劑
這也是與〔我無法停止膚淺〕專欄息息相關的議題,界面活性劑對皮膚的影響,有哪些界面活性劑是皮膚應該避免?
事實上,界面活性劑也包含了【乳化劑】,正確來說,乳化劑就是界面活性劑!但是,在化妝品業界往往會將二者區分為〔皮膚清潔=界面活性劑〕與〔皮膚護理=乳化劑〕?事實上,硬要這樣區分,往往容易重複,似乎也沒有實質的意義,因為有許多界面活性劑可以清潔也可以護膚,到底要將它歸於何者?至於前面所提到的〔可以清潔也可以護膚〕,聽起來似乎矛盾,也難以想像,或許,可以從界面活性劑到底在做些什麼開始了解… …
因為油水不相溶,只要是以〔水〕作為主要溶劑的產品,都需要透過界面活性劑將〔水〕與其他的成分相溶;不只是使油水相溶,任何彼此不相溶的成分,也能夠靠界面活性劑/乳化劑使他們穩定地溶合在一起;任何化學製劑裡面所有的成分,都需要得到完整的〔溶合〕,才能穩定地發揮功效,這也是界面活性劑/乳化劑最大的存在價值!
無論是油膩的皮膚或碗盤,單靠常溫的水是不太容易清洗乾淨,這是因為〔油溶於油〕、〔水溶於水〕,而〔油〕和〔水〕彼此卻是不相溶的!需要仰仗同時具有一端〔親水基〕另一端〔疏水基〕的介質才能將它們結合,也就是〔界面活性劑〕。這個〔界面活性劑〕就像是媒人婆,一隻手伸進〔水〕的家門〔表面張力〕,另一隻手緊牽著〔油〕,將〔油〕帶入〔水〕的世界裡,從此〔油水〕一家親。皮膚上的油脂、皮脂、污垢就是〔油〕,透過〔界面活性劑〕這個媒人婆,就能夠輕鬆地將這些〔油份〕在大量的清水沖刷下,順著水流被去除帶走。
除了油與水的結合之外,任何不相溶的溶劑與成分,也能透過界面活性劑達到〔結合〕或〔穩定〕的狀態,此時的界面活性劑則是負責〔乳化〕的工作。是的,大多數的界面活性劑都能負責〔乳化〕的工作,差別在於,挑選適合的界面活性劑!每一種不同的成分與溶劑,都需要不同的界面活性劑幫助乳化;除此之外,不同的界面活性劑,乳化之後得到的劑型也不同,有的偏水液狀、乳狀、稠乳狀、水乳狀…. …這是化學專業人員的領域,但是我們仍可從界面活性劑的HLB值一窺究竟。
有些界面活性劑具有不同程度的〔起泡〕特質,比如說〔陰離子界面活性劑〕,當〔親水基〕的那一端將手深入〔水〕的家門,解開了〔水〕的心房〔表面張力〕,也會將空氣一起帶入水中;經過一陣翻雲覆雨〔攪動〕的過程之後,〔疏水基〕的那一端會在〔水〕的門外〔表面〕包覆空氣,形成了許多薄膜,這就是泡泡囉。
界面活性劑也可以稱為表面活性劑,英文是Surfactant,乳化劑是界面活性劑的一種,它是具有〔乳化功能〕的界面活性劑,英文是Emulsifier;可以說乳化劑就是界面活性劑,但是每一種界面活性劑各有強項,不是所有的界面活性劑都具有乳化的功能。
可以把界面活性劑/乳化劑的分子結構想像成〔一隻蝌蚪〕,有頭有尾,頭部稱為〔頭基〕,尾部稱為〔尾鏈〕。頭基是親水的那端,尾鏈則是親油的那端,差別在於比較親油或者是比較親水,取決於界面活性劑/乳化劑的〔HLB〕。
HLB值就是界面活性劑的親水或親油性質,H代表Hydrophilic或Water Loving,也就是比較親水;L代表Lipophylic或Oil Loving,也就是比較親油;B代表Balance,也就是親油與親水達到平衡。
如果說,【水】是產品的主成份,那界面活性劑就是賦予產品形狀與質地的【賦形劑】,它可以決定產品最終的樣貌,液狀、膠狀、乳狀、霜狀…等等;但是,它們最大的工作其實是讓〔油水相溶〕,而這個〔油水相溶〕的意義包含了〔去脂清潔〕以及〔乳化穩定〕!除此之外,有些還具有〔起泡〕、〔抗靜電〕、〔消毒抗菌〕、〔柔潤〕…等等的功能。
下面表格是界面活性劑的〔HLB值/在水中的分散情況/用途〕
HLB值 | 加入水中後 | 主要用途 |
---|---|---|
1~4 | 不能分散 | 消泡劑 |
3~6 | 少量分散 | W/O型乳化劑 |
6~8 | 分散呈乳狀 | 溼潤劑 |
8~10 | 安定乳液狀 | O/W型乳化劑 |
10~13 | 半透明溶液 | O/W型乳化劑、洗淨劑 |
13~18 | 透明分散 | O/W型乳化劑、洗淨劑 |
18~ | 透明分散 | O/W型乳化劑、可溶化劑 |
W/O油包水-親油
O/W水包油-親水
種類 | 水中帶電型態 | 主要功能 | 起泡力 | 刺激性 | 產品應用 |
---|---|---|---|---|---|
陽離子 | 解離後帶正電荷 | 殺菌、抗靜電 | 無~弱 | 高度 | 護髮產品、衣物柔軟精 |
陰離子 | 解離後帶負電荷 | 去脂、清潔 | 尚可~優秀 | 低度~高度 | 清潔產品 |
非離子 | 不帶電荷 | 去脂、清潔、乳化、溶化 | 弱~尚可 | 低度~中度 | 護膚清潔產品 |
兩性離子 | 依照解離後的環境: ・鹼性環境帶負電荷 ・酸性環境帶正電荷 ・中性環境不帶電荷 |
・負電荷:同陰離子 ・正電荷:同陽離子 ・不帶電荷:同非離子 |
・負電荷:同陰離子 ・正電荷:同陽離子 ・不帶電荷:同非離子 |
・負電荷:同陰離子 ・正電荷:同陽離子 ・不帶電荷:同非離子 |
・負電荷:同陰離子 ・正電荷:同陽離子 ・不帶電荷:同非離子 |
界面活性劑進入水中之後,親水端結構的改變可分成2種類型:一種是不帶電荷的〔非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另一種則是帶電荷的〔離子型界面活性劑〕;而〔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又可以再細分成☞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陰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兩性離子型界面活性劑。
負責〔清潔〕的非離子界面活性劑,雖然比起帶電荷的離子型界面活性劑還要來得溫和,但是這並不代表它們的〔清潔力〕比較弱唷~下面有一張〔洗臉產品常見界面活性劑超級比一比〕的圖片,就能發現不同種類的非離子界面活性劑,彼此的〔清潔力〕與〔起泡力〕都不太一樣,而且相差頗大唷~
因為水溶液帶電荷,所以大多數的離子型界面活性劑的刺激性會比較大。包含了〔陽離子界面活性劑〕、〔陰離子界面活性劑〕以及〔兩性離子界面活性劑〕。
陽離子界面活性劑的功能其實很多元,有的可以消毒、殺菌,有的可以抗靜電,不同的成分功能也不同,而這些功能有時候也會同時存在一個成分中。我不打算一一去列舉不同成分的個別功能,因為只要是陽離子界面活性劑,通常都不希望它們出現在會需要直接接觸皮膚的產品中!
不曉得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驗?無論是洗臉、洗澡或者是洗髮,有些清潔產品不管怎麼沖洗,都覺得有一種“滑滑的?”一層,似乎是沒沖乾淨的感覺?這時候就可以檢查一下,成分是否添加了『陽離子界面活性劑』?
『陽離子界面活性劑』的確有它的功勞,女孩們都渴望一頭飄逸柔順的髮質,但是如果沒沖洗乾淨的話,殘留在頭髮上,難免對頭皮甚至是皮膚帶來威脅;沖洗式的洗髮、潤髮產品如此,更別說是那些【非沖洗式】的護髮乳、髮膜,光是想到就覺得不安。
再者,不要以為只有頭髮清潔護理產品才會添加〔陽離子界面活性劑〕,温唯發現有一些沐浴乳、洗面乳、護膚產品,可能是配方或質地考量,也會添加〔陽離子界面活性劑〕誒?長期使用對皮膚的傷害其實是個隱憂!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陽離子界面活性劑〕都那麼地具角質攻擊性,如果可以,是很有必要仔細檢查成分,如果遇到比較和善的〔陽離子界面活性劑〕,或許還能放水,否則還是能避免就盡量避免囉~
下面表格是目前市面上比較常見到的陽離子界面活性劑,通常會出現在潤髮乳當中 。如果你發現目前正在使用的潤髮乳很難沖洗乾淨,是可以好好地檢視一下成分表,因為那很有可能是〔高度拒絕〕或〔皮膚討厭〕的成分唷~它們的特性就是特別難沖洗,千萬不要以為髮絲古溜古溜地很動人,沒沖乾淨的殘留物其實很嚇人!
勉強接受 | 皮膚討厭 | 高度拒絕 |
---|---|---|
stearamidopropyl dimethylamine | Stearalkonium chloride | Cetyl 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 |
PCA ethyl cocoyl arginate | Dicocodimonium chloride | Distearyl d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 |
Lanolin | Cetrimonium chloride | Stearyl 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 |
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是成分數量最龐大的一個族群,也是功能最一致的族群,它們全部都具有去脂、起泡、乳化的功能,差別在於每個人的功力高低強弱不同。也因為它們的數量最龐大,所以容易讓人誤以為界面活性劑就是〔清潔〕的代名詞,其實不全然如此,像前面介紹的陽離子界面活性劑的強項可說是截然不同。
就說了陰離子界面活性劑的家族勢力龐大,龍蛇混雜是必然的!我知道中東油田都渴望獲得強力的去油清潔,但是如果偷偷告訴你,那些號稱強力去油的洗面乳、沐浴乳、洗髮精...等等的皮膚清潔產品,都是使用和洗碗精、洗衣精同類型的成分,你還敢那麼渴望強力的去油清潔嗎?皮膚有可能比鍋碗瓢盆還油膩嗎?如果我再告訴你,那些經常出現在洗碗精、洗衣精的成分,都是高度致粉刺的壞傢伙!你拼了老命地清洗,它們卻不停地刺激毛囊、阻塞毛孔... ...有沒有一種當頭棒喝的暈眩感了?這些年,我到底都洗了什麼?洗了什麼後面會一併介紹☞清潔產品常見的成分總集合 ,適合皮膚的陰離子界面活性劑其實也不少,是時候該好好檢視手邊產品的成分囉~
它是一個功能包山包海而且相當善變的族群,可以依照溶劑的酸鹼值,發揮不同的功能應用,而且比陽離子界面活性劑還要更安全也更溫和。如果希望在洗髮的同時也能夠獲得柔潤、抗靜電、抗菌的功能,兩性離子界面活性劑會是較安全也溫和的選擇!
前面都是按照界面活性劑的類型進行討論比較,但是產品上面標示的都是單一成分,而不是類型。所以温唯搜集了市面上護膚清潔產品常見的成分,將它們歸類到對應的類型中,這樣就能更清楚了解這些成分屬於哪一種類型,還能快速檢查這些成分的〔起泡力〕、〔清潔力〕、〔致粉刺程度〕以及〔溫和度〕唷~
下面表格中,紅字代表容易過度清潔☞【不建議皮膚】使用,這是針對成分本身的溫和程度去區分,不代表這些成分經過配方調整之後的實際效果。即便無法決定一支產品的好壞。但我仍堅持給皮膚使用的產品,不應該存在這些皮膚不友善的成分。
帶電 類型 |
合成類型 | 成分名稱 | 去脂力 | 起泡力 | 致粉刺 | 刺激性 | 適合膚質 |
---|---|---|---|---|---|---|---|
陰 離 子 |
烷基 硫酸酯 鹽類 |
▸Ammonium lauryl sulfate ▸Ammonium lauryl ether sulfate ▸Sodium lauryl sulfate ▸Sodium Lauryl Ether Sulphate |
優秀 | 優秀 | 超高 | 高度 | NO不適合 |
皂化 脂肪酸酯 |
Sodium與羧酸☟ ▸Sodium laureth-4 carboxylate ▸Sodium lauryl phosphate ▸Sodium Myristate ▸Sodium Palmitate ▸Sodium palmate ▸Sodium palm kernelate ▸Sodium Laurate ▸Sodium Stearate Potassium與羧酸☟ ▸Potassium cetyl phosphate ▸Potassium myristate ▸Potassium Palmitate ▸Potassium Laurate ▸Potassium Stearate 其他☟ ▸Glycol Stearate SE ▸Glyceryl Stearate SE ▸TEA-Cocoate |
不錯 | 不錯 | 高度 | 中度 | NO不適合皮膚 | |
其他 | ▸C20-22 Alkyl Phosphate | 弱 | 尚可 | 中度 | 無 | 乾肌 | |
皂基類 | ☟羧酸的種類☟ ▸Stearic Acid ▸Myristic acid ▸Palmitic Acid ▸Lauric Acid ☟鹼性成分的種類☟ ▸Potassium Hydroxide ▸Sodium Hydroxide ▸Triethanolamine |
不錯 | 不錯 | 中度 | 中度 | NO不適合皮膚 | |
陰 離 子 |
磺酸 鹽類 |
▸Disodium lauryl sulfosuccinate ▸Disodium laureth sulfosuccinate ▸Sodium Cocoyl Isethionate ▸Sodium taurine cocoyl methyltaurate ▸Sodium Cocoyl Methyl Taurate |
弱 | 尚可 | 無 | 無 | 乾敏肌 |
醯胺酸 鹽類 (胺基酸) |
Gluatamate〔麩胺酸〕☟ ▸Sodium cocoyl glutamate ▸Potassium Lauroyl Glutamate ▸Sodium lauroyl glutamate ▸Disodium cocoyl glutamate ▸Tea-cocoyl glutamate ▸Potassium cocoyl glutamate |
尚可 | 不錯 | 無 | 低度 | 所有膚質 | |
Glycinate〔甘胺酸〕☟ ▸Potassium Cocoyl Glycinate ▸Sodium cocoyl glycinate |
尚可 | 優秀 | 無 | 低度 | 所有膚質 | ||
Sarcosinate〔肌胺酸〕☟ ▸Sodium Lauroyl Sarcosinate |
尚可 | 不錯 | 無 | 低度 | 所有膚質 | ||
Aspartate〔冬胺酸〕☟ ▸Sodium lauroyl aspartate |
尚可 | 不錯 | 無 | 低度 | 所有膚質 | ||
Alaninate〔丙胺酸〕☟ ▸TEA-Cocoyl Alaninate ▸Sodium Cocoyl Alaninate |
尚可 | 不錯 | 無 | 低度 | 所有膚質 | ||
乳酸類 | ▸Sodium lauroyl lactylate | 尚可 | 不錯 | 無 | 低度 | 所有膚質 | |
兩 性 離 子 |
甜菜 鹼類 |
▸Lauryl Betaine ▸CocamidoPropyl Betaine ▸Cocoamidopropyl Betaine ▸Coco-Betaine ▸Lauramidopropyl betaine ▸Lauryl hydroxysultaine |
不錯 | 尚可 | 低度 | 低度 | 油肌混合肌 |
咪唑 啉類 |
▸Disodium cocoamphodiacetate ▸Sodium cocoamphoacetate |
不錯 | 尚可 | 低度 | 低度 | 油肌混合肌 | |
非 離 子 |
醚類 | ▸Ceteth-2 ▸Ceteth-20 ▸Laureth-2 ▸Laureth-4 ▸Steareth-2 ▸Steareth-20 ▸Trideceth-6 ▸Trideceth-12 |
尚可 | 弱 | 超高 | 超高 | NO不適合皮膚 |
脂肪 醇類 |
▸Cetearyl alcohol | 不錯 | 弱 | 高度 | 中度 | NO不適合皮膚 | |
非 離 子 |
葡萄糖 苷類 |
▸Arachidyl Glucoside ▸Decyl Glucoside ▸Lauryl glucoside ▸C12-20 Alkyl Glucoside |
不錯 | 弱 | 無 | 低度 | 油肌混合肌 |
聚氧 乙烯型 PEG/ PPG類 |
▸Cetyl PEG/PPG-10/1 dimethicone ▸PPG-5-CETETH-20 ▸PEG-6 caprylic/capric glycerides ▸Polyglyceryl-3 caprate ▸Polyglyceryl-4 stearate ▸Polyglyceryl-10 distearate ▸Polyglyceryl-10 laurate ▸Polyglyceryl-10 isostearate ▸PEG-7 Glyceryl Cocoate ▸Olive Oil PEG-7 Esters ▸Polyglyceryl-10 laurate ▸PEG-20 Glyceryl Triisostearate ▸PEG-150 distearate ▸PEG-150 Stearate ▸Polyethylene glycol |
尚可 | 弱 | 低度 | 無 | 所有膚質 | |
聚氧 乙烯型 多元 醇類 |
▸Polysorbate 20 ▸Polysorbate 65 ▸Polysorbate 85 |
弱 | 弱 | 無 | 無 | 乾敏肌 | |
多元 醇類 |
▸Sorbitan Olivate ▸Sorbitan palmitate |
弱 | 弱 | 低度 | 無 | 乾敏肌 |
其實從上面表格中就能夠清楚看到,〔去脂力〕與〔起泡力〕表現較好的成分,〔刺激性〕與〔致粉刺程度〕也將大大提升,這是以單一成分於特定濃度下不爭的事實!當然,調整濃度與配方一定可以減緩這些皮膚不友善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則是,我們又該如何得知產品對皮膚可能造成的危害?我和大多數的消費者一樣,都不具有相關專業,我選擇的做法則是,不購買含有這些成分的產品便是!
大多數的清潔產品都會添加多種不同的界面活性劑,比如說洗面乳最常見的就是〔聚氧乙烯醚類〕或〔皂基類〕混搭〔葡萄糖苷類〕或〔醯胺酸鹽/胺基酸類〕;髮膚清潔最常見的就是〔烷基硫酸鹽酯類〕混搭〔醯胺酸鹽/胺基酸類〕,可能是為了降低降低對皮膚的刺激性,或者是增加清潔力,而去調整混搭的濃度。
在我自己的使用經驗中,無論是臉部或身體,只要使用到有添加〔烷基硫酸鹽酯類〕與〔皂基類〕的產品,洗完之後明顯能感覺到皮膚相當乾澀,洗久了皮膚也會越粗糙,就如同陳皮所說的:『你媽給你乾隆花瓶,你卻把它當馬桶刷』。
首先,我們可以直接刪除〔不適合皮膚使用〕的〔烷基硫酸鹽酯類〕、〔皂基類〕、〔聚氧乙烯醚類〕之後,剩下的8種會是更適合皮膚的選擇。
比如說油肌、混合肌、夏天、化妝... ...以下按照去脂力排序:
葡萄糖苷類﹥甜菜鹼類﹥咪唑啉類﹥醯胺酸鹽〔胺基酸〕類﹥聚氧乙烯PEG/PPG類
除了乾敏肌之外,皮膚炎、嬰兒、冬天、早上洗臉... 等等皮膚不太髒的時候也適用,以下按照去脂力排序
聚氧乙烯多元醇類﹥磺酸鹽類
或許,有的人就是特別喜歡享受洗臉過程的泡泡,皮膚友善的界面活性劑其實也可以滿足這些需求:
但是它的去脂力比較差強人意,油肌或者是洗頭可能會需要洗好幾遍,所以大多數的沐浴洗髮產品不會單單只用一種界面活性劑,更多的是搭配去脂力表現較好的類型,比如說搭配葡萄糖苷類或者是甜菜鹼類,無論怎麼搭配,只要避免那些皮膚討厭的界面活性劑,對我來說,都是好產品!
為了增加沐浴洗髮產品的去脂力,將以下類型搭配組合,不但對皮膚友善,女生的頭髮洗一遍也能洗乾淨唷~
洗臉產品就不需要那麼加強去脂力,其實單靠醯胺酸鹽〔胺基酸〕類就夠了,如果希望降低去脂力的話,磺酸鹽類會是一個更溫和的選擇,搭配醯胺酸鹽〔胺基酸〕類則是能夠增加起泡力唷~
最溫和的磺酸鹽類,起泡力的確比較弱!天生敏感肌或極乾肌可能只能放棄大量的泡泡,較脆弱的皮膚得認命點,最溫和確實與起泡力沒什麼緣份(攤手)~
我知道總是有人想吐槽,只要能夠適切地掌控濃度、調整配方,為什麼老是要無限上綱地去污名化某些〔可能致粉刺〕以及〔可能刺激皮膚〕的成分?是呀,控制濃度+調整配方肯定能夠減緩、甚至是消除這些成分對皮膚的威脅,但是問題就出現了,產品的全成分又沒有標示濃度,更不可能公開配方,難道只憑產品文宣上的一句〔溫和不致粉刺配方〕,就要消費者埋單?我們憑什麼要相信?甚至連全成分標示的真實性都需要質疑!
沒有濃度、沒有配方、全成分標示的真實性?最後的底線就是【刪去法】,將皮膚不喜歡的成分一律刪除!
我的確刪除了一狗票成分有疑慮的皮膚清潔與保養化妝產品,間接達到了簡化保養的目的,可說是一種殊途同歸。最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刪除了大多數的產品之後,還是能找到少數可用的產品,這些產品未必全數好用,但是它們至少無害。
或許有人會想問,【有效卻有害】 vs 【無害卻無效】,要怎麼選?我想說的是,這是一個不實際的選擇題!
因為在護膚保養的真實世界中,大多數的產品都是【無效且有害的】,再來才是【無效且無害】,就是這麼血淋淋的差勁!
先不管是否有害,【真實有效】的保養品其實是少得非常可憐,因為大多數都是【假裝有效】!比如說假裝保濕、假裝淡斑美白、假裝緊實拉提、假裝縮小毛孔、假裝淡化細紋… …怎麼辦到的假裝?有一些超高分子成膜劑能夠像漿糊一樣達到表皮收緊的皮感與視覺效果、矽靈類成分能夠填補毛孔與細紋、二氧化鈦與色料能夠修飾膚色、玻尿酸能夠大量吸取水份…然而,這些都是暫時性的效果,對皮膚毫無任何吸收運用的價值,當然,這些成分都是無害的,實現了【假裝有效其實無效且無害】的真實。
如果撇開美白、抗老…等等皮膚吸收運用的功效,我們現在在討論的界面活性劑,它們其實都是有效,有效地完成了去脂、清潔、起泡、乳化的工作,既然都有效,何不挑選對皮膚更溫和更友善的成分呢!
我自己已經將臉部清潔(包含卸妝、洗臉)、身體清潔甚至是頭髮清潔的產品都換成皮膚友善的選項,我沒有特別去挑選喜歡哪些成分,只要是皮膚友善的成分我全收。我的做法是,只要看到全成分含有那些皮膚不友善的成分,一律不買,如此刪除到最後,的確刪除了一狗票的產品,最終還是能買到數款可用的產品。這個過程很費時、很挫折...,但是最終的結果是,我得到了不再乾燥過敏的健康皮膚,我想,一切都值得了!
界面活性劑的種類就幫大家介紹到這裡囉!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在下方的留言板討論指教唷!
Copyright ©miriammi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Designed by MiriamMibao温唯 Since 2014.